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16日 星期三

    文化景观建设支撑治污、治荒、治贫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16日 03版)

        本报讯 文化建设应当也可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这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和华夏文化纽带工程执委会邀请的相关部委领导和专家对淄博市“以景治污、以景治荒、以景治贫”工作,特别是淄博市四宝山地区生态恢复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调研论证后的一致看法。这是继北京市房山区佛子庄乡这一县级区域的“以景治污、以景治荒、以景治贫”调研论证工作后,在地级市范围开展的第二站调研论证工作。

        淄博市四宝山地区位于中心城区东部,总面积64.6平方公里。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成为淄博市水泥建材生产企业较为密集的区域,造成了山体破碎、水土流失、植被损毁等严重的生态破坏。近年来,淄博市委市政府提出“环境立市”的方针,作出高端规划,总投资达400多亿元人民币,以生态恢复和文化景观为提升,基本治理了四宝山区域的污染等问题,改善了当地人民生活质量,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在生态景观建设的基础上,淄博市在四宝山区开展高端定位的文化景观建设。在四宝山区的玉皇山的生态恢复工程中融入璀璨中华文化生态园这一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建设,是四宝山区“以景治污、以景治荒、以景治贫”工作中较为突出的范例。该文化景观建设项目通过全国120多位历史、建筑、旅游、文化等领域专家的反复论证,形成规划方案。调研论证专家认为,使文化产业建设与政府资金投入形成相互匹配的效果,是淄博市“以景治污、以景治荒、以景治贫”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这是对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积极贯彻。 

        (张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