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16日 星期三

    重庆科技学院:

    7年快速成长路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16日 06版)

        提前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提前获准招收硕士研究生、被教育部评价为“发展最好、最快的新建本科院校之一”……短短7年时间,重庆科技学院就跨越了需要十四五年才能走完的发展阶段。更令人惊讶的是,这所刚刚由两所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新建本科院校,竟然在过去的3年时间里为重庆高校培养出了8位校级领导。这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到底是怎样完成的?

        “龙头”变“龙尾” 更要强特色

        建设目标和办学层次的科学定位,是高校最大的“大局”。重庆科技学院是由原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原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这两所专科学校,又是全国示范性高工专重点建设学校,是专科学校中的“龙头”。

        专科学校的“龙头”,变成了本科院校的“龙尾”,新组建的重科该如何定位?校党委在发动全校师生讨论、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建设“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学”的目标,而将办学层次定位于“应用型本科”。

        “应用型本科”的定位是不是“自降半格”?科技学院党委认为,决不能陶醉于“专升本”的光环之中,跟在老牌本科院校后面亦步亦趋,满足于办一所“普通”本科院校。要主动适应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平行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通俗地讲,就是大路朝天,各走半边。”魏世宏说。

        学校紧扣石油和冶金、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学科专业的“生态和谐”这三大主线构建专业集群,很快形成了以石油与石化、冶金与材料、机械与电子、安全与环保等为特色,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协调发展的学科群。学校提前一年获得了学士学位授予权,获批成为国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安全工程两个领域获准招收硕士研究生,实现了新建本科院校研究生教育的重大突破。

        “高级应用型”的定位没有“自降半格”,成了“跳起来够得着”的目标。

        激活各学院的活力 实现百花齐放

        “高校党建的核心是‘班子’,学校的班子和二级学院的班子。”魏世宏说。

        重科校党委特别讲求班子成员分工“权责相当,大体平衡”,使每一个班子成员都有压力,有动力,都能干得出类拔萃,这大概是重科3年能为重庆高校输送8位校级领导的又一“秘诀”。

        班子管班子的另一项重点工作,是配好配强二级学院的班子。在此基础上,学校将财权、正科级干部的任免权和中级职称的评审权,全部下放给二级学院。党支部不干预行政工作,但集中党员的集体智慧,研究中心工作并提出组织建议。活动有吸引力了,组织又能发挥凝神聚力的作用了,党支部的吸引力和号召力也比以前更强了。

        既要对内当家,又要对外开放,努力加强对外科研和产业协作。校党委双管齐下,二级学院自然“百花齐放”。先后联合政府部门、行业和企业共建的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安全工程科学研究院、航天航空功能材料研究中心、石油与天然气实习实训基地、重庆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等。2011年5月重科校庆期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高层齐聚重科,达成共同将重科建成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学的协议。

        以艰苦奋斗为情感纽带 进入发展高速期

        合并组建后的第一次党代会,凝练了创业、创新、创优的重科精神。校党委以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情感纽带,以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为动力源泉,以追求卓越的创优精神为共同理想,成功实现了两校的体制机制整合、事业融合、感情整合和文化融合。

        围绕党代会确定的发展目标,校党委、行政组织制定了《重庆科技学院发展战略规划》、《重庆科技学院第二战略发展期改革和发展规划》,以及配套的学科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等六个文件,推进和深化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与聘任制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等六项改革。在人才培养上,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互动等管理机制,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近3年来,重科学生共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机器人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国家级奖励90余项,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0%以上。学校的教育改革成果先后6次获得了国家和市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并被批准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

        “党管人才的最大优势,就是依靠组织培养人才。”魏世宏说。为此,重科先后推出“教学名师工程”、“卓越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制度”和选派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深造等一系列举措。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全校科研人员共主持国家级项目及子课题30项,主持省部级课题230余项,科研经费总量达1.22亿元。(本报记者 张国圣)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