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

    文化,大学的别样情怀

    ——访南通大学党委书记顾晓松教授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15日 06版)

        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以来,“文化”成为社会的热点词汇。在南通大学,师德文化孕育出“莫文隋”志愿团队,廉政文化培育出廉政廉洁的校园风气,无形的文化正化为具体可感的实践,浸润着学校的点点滴滴,构建别样的大学情怀。日前,记者专程采访了南通大学党委书记顾晓松教授。

        新闻故事:10月29日晨,天空下起淅沥小雨,给深秋更添一丝寒冷。在南通市槐树路的十字路口上,一群身着警服的年轻“交通协警”吸引了路人的眼球。他们脸庞上挂满笑容,眼神中满是认真,动作中充满激情。他们就是来自南通大学“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

        记者:“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成员覆盖全校、服务对象辐射全市、“莫文隋”精神感染全国。是什么成就了如此强大的群体效应?

        顾晓松:师德,是大学文化精神之魂。多年来,南通大学“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感染力越发强劲,关键在于我们以师德为根脉,让师德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南通大学的文化品格。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百年前,张謇先生在创办南通大学时,主张“首重道德,次则学术”,百年来,我们一直传承着这种优良文化传统。从捐献自己的心脏以供临床病例研究的黄竺如教授到捐资成立“陆氏奖学金”以奖励优秀学子的陆守曾教授,从以资助特困生为己任的张联到身患重疾仍坚守课堂的蒋辉明老师,这些师德点滴,汇聚成了学校“爱与责任”的文化品格。

        我校还将师德建设形成了制度,不断拓展师德建设渠道。比如,我们建立了学生评教和教学督导相结合的师德建设评价体系。此外,学校每两年评选一次校园“十大师德标兵”、“十大教学名师”等,形成了长效机制。

        新闻故事:2011年7、8月间,南通廉政文化研究所组织南通大学兼职研究员蒋国宏、季燕霞、张馨等六人,分三组赴海安县、如东县、海门市纪委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驻点调研。其间,他们不仅为筹建廉政纪念馆献计献策,还将目光放在了农村,深入基层后,对农村反腐倡廉建设实践的认知有了质的提升。

        记者:将校园廉政文化与服务社会有效对接,贵校还做出了哪些努力?

        顾晓松:2007年4月,我校与南通市纪委共同组建的南通廉政文化研究所,是全国首家由地方与高校“联姻”的专门研究廉政文化的学术机构。目前,研究所已经发布各类研究课题82项,资助金额达18.1万元。

        主动承办讲坛是我校廉政文化走向社会的又一蹊径。由我校参与打造的江海廉政大讲坛,还“搬”上了电视,节目一经播出,便引得观众阵阵叫好。央视《百家讲坛》著名演讲人纪连海、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孟宪实、中国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等受邀参与的专题讲座,更是锦上添花,现在,江海廉政大讲坛已成为响当当的品牌。

        网络作为崭新载体,更是不容错过。我们开通的南通廉政文化研究所网站,与南通廉政网相链接,实现了文化研究与廉政建设实践的完美“嫁接”。

        新闻故事:2010年8月17日,“南通大学范氏诗文研究所”与“南通博物苑南通范氏诗文世家陈列馆”表彰状颁发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1年5月17日,范曾艺术馆在南通大学举行奠基仪式。

        记者:这里文人墨客集聚、传统文化魅力绽放,那么,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贵校如何成功找准平衡点,建设大学文化?

        顾晓松:从文化传承到文化创新的平衡点在于文化精髓。“道德优美、学术纯粹”,这是张謇创办南通大学时所倡导的理念;“父教育而母实业”, “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这是张謇提出的教育思想。步入新世纪的南通大学,抓准了张謇办学理念的精髓,走出了重视师德、服务社会的特色文化之路。

        校训作为学校的文化品牌,是学校的气质所在。我校“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校训精神,则取自于张謇早先提出的“祈通中西、以宏慈善”、“忠实不欺、力求精进”的训词。

        在文人思想和传统文化的渗透中,我校以精神为魂,传承创新形成了“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师、一切为了学校”的价值追求,形成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特色名校”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王娜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