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乌江发源于贵州省威宁县香炉山花鱼洞,经黔北、渝东南,在重庆涪陵汇入长江。作为我国西南地区地域文化的重要分支,乌江流域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地处乌江与长江交汇处的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注重继承和发扬以乌江流域为核心的地域文化精神,以美术学院院长彭一虹为首的创作群体,创作了大量具有乌江地域风情特色的绘画作品,并逐渐将团队的创作倾向升华为“我们乌江”的创作理念,形成了朴实、自然、清新、朦胧的创作风格。
彭一虹教授是乌江流域土生土长的油画家,其作品以区域民族民俗形式和人文景观为载体,以抒情写意与浪漫写实的手法相结合,将浓郁的民族情怀寓于简单的民俗故事情节及场景描写之中,其油画系列《遥远的风景》就是这一特色的典型体现。《耕耘》画面动静结合,虚实对比,远、中、近景在灰色调的过渡与调和中高度统一。如临其境的心灵感受勾起了久远的儿时记忆,渐渐远去的古老山居成为了挥之不去的历史眷念,一抹淡淡的忧伤与惆怅如出其里。《耕耘》的是岁月,收获的是希望,耕耘过程的艰辛化作了希冀收获的淡定。
乌江流域地域民俗风情的核心是本土人民的生活状态和风俗习惯,也是画家们最好的创作题材。土家族画家杨贤艺教授入选“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的作品《夕阳》,表现几头壮实的牛在山坡上吃草,一片秋阳下,红红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寒风就要来临,山上的小草、石头和泥块呈现出晚霞的橘色。画家力求运用写实的绘画语言来表现对生活的感悟,竭力以外在的语言形式传递主体的内在神韵,达到平淡天真的理想境界。
《乡村闲趣》是董顺伟副教授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的水彩画作品。画家依循严谨翔实、轻快空灵、隽秀雅丽的写实路线,色彩表现光亮、鲜明,质感刻画精微、细腻,画面构成新颖、独特,巧妙运用了一些特殊表现技法将表现主题有趣结合,使水彩画特有的透明、灵动、轻快和明亮感得以充分体现。
闫首中副教授的版画作品《秋实春华》再现了山地间和谐自然的家园景象,田野、飞鸟、农舍掩映其中,来自于传统山水和概括提炼的半抽象艺术语言,是对黑白木刻语言新的阐释。这幅作品获得了上海世博会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他的另一幅版画作品《一碧万顷》入选了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画面采用黑白木刻艺术形式,提炼抽象化的语言,碧绿万顷的山野风景来自于作者对自然的真实感受。
彭伟创作的黑白木刻作品《境遇系列之一》入选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作品写实与抽象结合,大胆地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体系的视觉元素符号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进行解构、融汇和重组,以真实而又非现实的人文景观,关注自然生态与生物家园、社会生态与精神家园的和谐。他入选第四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另一幅黑白木刻作品《围城之居》,真实呈现了现代都市的某种生存状态,呼吁人们重新审视我们生活的城市,保护我们的环境。
卢晓波副教授入选第十届全军美展的中国画作品《侗寨从军梦》展现了革命老区侗寨青年积极参军报效祖国,临行前寨老们给予青年们嘱托和祝福的情景。黄燕云老师的水彩画作品《航标灯》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览并被世博会“生命阳光馆”永久收藏。傅晓彪的水彩画《古盐井之宁厂》是表现大三峡腹地最原始、最神奇的巫溪景色,沿小三峡逆水而上的大宁河,幽远而美丽,宁厂古镇以自古有盐泉而一度繁华,从现存的规模、屋基、房屋等仍可想象当时车水马龙与商贾云集的场面。
“我们乌江”创作团队所有的作品,无不渗透着地域文化的血液。具有乌江地域文化的人文精神及民俗文化,是“我们乌江”绘画创作团队画家们创作的底蕴和摇篮,是“我们乌江”绘画作品的精神和灵魂,经过“我们乌江”的共同努力,一个艺术风格鲜明的乌江画派,将在不远的将来展示在世人面前。
(本文作者分别为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和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