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1月18日至20日召开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使西藏成为“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
如今,雪域儿女乘着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东风,正在加快建设这个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
文化交流亮点频现
“京腔京韵沁心脾,雪域天籁音绕梁,艺苑奇葩并蒂莲,藏汉和谐一家亲。”由国家京剧院与西藏藏剧团合力打造的大型京剧·藏戏《文成公主》,开辟了京剧、藏戏两种传统戏曲艺术同台演出的先河。由汉、藏艺术家共同组成的创作队伍,既保留了藏戏音乐的原汁原味,又体现了京剧腔调纯正的元素,将两种戏曲艺术有机融为一体,完美展现了京剧与藏戏的艺术魅力。
京剧·藏戏《文成公主》是在文化领域把中华文化的统一性与西藏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结合起来,推动中华各民族文化交流和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的一个缩影。
藏学研究硕果累累
由西藏社科院主办的根敦群培(1903—1951,藏族学术大师)与恰白·次旦平措学术思想研讨会,于2011年9月12日至16日在拉萨召开。来自区内外的专家学者70多人,对根敦群培和恰白·次旦平措的生平、成果以及学术思想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
近年来,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了包括历史学、宗教学、逻辑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史学、文献学、语言学、文字学、传统医药学、民族文学、法学等方面的成果,西藏藏学的研究领域呈不断拓展之势。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藏汉大辞典》和《西藏简明通史》两项重大成果荣获特别奖。
艺术创作精品纷呈
2011年7月18日晚首场呈现的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文艺晚会《再唱山歌给党听》,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各族人民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表达了西藏各族人民对党、对伟大祖国、对全国人民的无限感激。
“十一五”以来,西藏文艺界创作了一大批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艺术作品。区直三个专业艺术团体新创舞台剧目50多台,7地(市)专业文艺团体新创作剧(节)目近600个。全区县民间艺术团新创作节目800余个,下乡演出4000余场次,观众达600多万人次。歌舞《多彩的哈达》荣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大奖。话剧《穿越巅峰》荣获纪念中国话剧诞辰100周年暨全国优秀剧目展演二等奖。新编历史剧京剧与藏戏《文成公主》入选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献礼晚会《再唱山歌给党听》得到了中央代表团的高度评价。
文化惠民投入巨大
“十一五”期间,古藏共出版各类藏汉文图书4200种1.2亿册,报纸从18种增加到23种,期刊从21种增加到35种,《西藏百科全书》、《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全集》、《西藏文化概论》等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目前,以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网络、手机等媒体出版和印刷、复制、发行为主的新闻出版产业体系已逐步形成。
“十一五”以来,各级政府累计投入资金10﹒57亿元,实施一系列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自治区中心1座,县支分中心73个,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2000个,顺利实现了县一级全面覆盖。“十一五”期间,累计向基层送书10万余册,各级文艺团体下乡演出6000多场次。建成了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新建了31个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和14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顺利实现了县县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
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目前,全自治区共有各级各类文化经营场所1709家,文化演出机构29家,文化市场从业人员7398人,初步形成多门类、多层次文化市场发展格局。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涌现出拉萨娘热民俗风情园、唐古拉风演艺中心等一批龙头文化企业和娘热乡民间艺术团等一批文化产业先进集体。全区已拥有从事文化产业发展的企业和单位3000多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门类20余种,实现税收每年1000余万元;有8家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本报记者 益西加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