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7岁的旦达老人一直生活在拉萨城郊的觉木隆村。2008年,作为觉木隆藏戏的传承人,他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为此,他平生第一次来到首都北京,接受了文化部的命名和证书。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文化厅了解到,2005年以来,国家和西藏自治区不断加大对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投入力度,文化部安排西藏专项资金累计达3258万元,西藏自治区财政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专项用于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和传承。
随着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各传统行业名家在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传承发展着藏民族传统文化。目前,西藏各类传承队伍已发展壮大到2万多人,一些濒临解散的民间藏戏队得到了恢复和重建;格萨尔说唱艺人次仁占堆、藏族唐卡画师丹巴绕旦等53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近6年来,西藏自治区共投入普查力量3000余人次,发现14类近50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83个传统戏剧演出机构,发现传承人1177名,收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舞艺、传统手工艺作品记录稿10万余篇,整理出录音带、录像带1500余盒,图像4万余张。
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正在加大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力度,利用县财政和江苏省南京市援藏资金,开工建设了包括松赞干布出生地纪念馆、古城墙及松赞圣泉和松赞拉康等为内容的甲玛景区规划开发项目。“十二五”期间,墨竹工卡县将充分发挥地理优势,依托松赞干布故乡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打造富有地域和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以“世界屋脊·神奇西藏”为旅游主题,全力打造“高山、雪域、阳光、藏文化”旅游品牌,努力建设影响大、竞争力强的旅游景区及精品线路,推出了以高山雪域资源为主体的雪峰峡谷极地体验游产品,以自然生态资源为主体的森林、湖泊、草原风光观赏游产品,以藏文化为主体的名胜古迹、民俗风情文化游产品,打造提升了遍布全区各地的民间节庆旅游和“幸福在路上”等文化旅游产品,使西藏旅游产品更加丰富完善。(本报记者 益西加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