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社会各界畅谈“以德报德”、“好人好报”

    让善的旋律在神州大地火起来

    ——本报与合肥市“思想道德合肥论坛”研讨选粹

    《 光明日报 》( 2011年11月14日   07 版)
    资料图片
    11月5日,合肥“磨店佳话”两位女主人公刘士圣和李孝香,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交流活动现场与主持人交谈。本报记者 赵达摄

     编者按

        前不久,发生在安徽省合肥市两个普通农家通情达理、宽容仁义、以德报德的“磨店佳话”,受到国内外舆论的广泛赞誉。而这只是近年来在全国各地不断出现的“以德报德”、“好人好报”事件中的一朵浪花。11月5日,在本报与合肥市联合举办2011“思想道德建设合肥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全国道德模范、企业家等纷纷就如何在全社会树立“好人好报”、“以德报德”的价值导向等论题,发表了各自的思考与建议。

        1

        “以德报德”在我国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陈瑛(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投下种子,就会生出根芽;植下树木,就会长出枝叶,世上存在着广泛的因果现象,在人类的生活中亦是如此。几千年以前的中国人,已经懂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道理,相信德福一致。

        中国古代特别重视道德,重视施恩,也重视报德报恩,有关的故事传说不可胜数,如结草、衔环之类,广为流传。翻开我国古代的典籍,充满着以德获福的记闻。当然,古代的人把很多归结为上天监督,神灵相助,《醒世恒言》中明白地告诉人们:“还带曾消纵理纹,返金种得桂枝芬;从来阴骘能回福,举念须知有鬼神。”抛开这些迷信成分不谈,可以看出,古代人民已经确认,有德、施德会得到好报,道德行为会给人们,给自己带来幸福。

        赵爱玲(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副教授):从文化渊源上说,“以德报德”在我国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德报德”语出《论语·宪问》:“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就是说,在德怨关系上,孔子主张,用公平正直来回报恩怨,用感恩、恩惠回报恩惠,前者能够起到抑制恶行、维护正义的作用,后者则在于倡导善行、维护善行。在中国古代,几乎各家都有关于“德”“怨”之报思想的论述。综合而言,“以德报德”命题,对个体来说,实际是一种心理机制和行为模式;对社会,则体现了以德治国文化背景下的一种社会道德认同和修养,甚至表征着一种理想人格、道德境界和社会风气。正如卫国国君与孔子的一段对话所揭示的:当年孔子流亡到卫国时,卫国国君问他对卫国的印象如何?孔子回答:人很多。卫君曰:是啊,所以看起来很乱。有什么好的办法能治理呢?孔子回答:使富足。卫君曰:已经很富了,怎么还没看到实效呢?孔子回答:那就实施教化。可见,教化是孔子开出的解决卫国社会问题的药方。因为在他看来,通过教化,可以塑造公民的理想人格,形成社会的良风善俗。

        黄德宽(安徽大学党委书记、教授):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最核心的就是儒家为代表的道德文化体系。自汉武帝以后,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长期以来是中国的主流思想。儒家学说中对社会道德文化的关注和建构,形成了传统文化深厚博大的精神遗产,影响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规范。比如,儒家强调建立公正的社会秩序,倡导以德治国、以民为本,以“仁、义、礼、智、信”“五常”作为儒家道德的核心价值追求,引导做人要知晓“忠、孝、廉、耻”,等等。两千多年来,这些儒家传统道德文化的基本内容,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后儒的阐释而有所变化,但是其基本精神则贯穿始终,得到历朝历代人们的高度认同,不仅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体系的基础,而且已经沉淀到中华民族思维的深层结构之中,至今还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价值判断。

        2

        我们的社会仍然充满爱心和真情

        卢黎歌(陕西省道德文化研究会会长、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导):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可能是“单一的”、“纯洁的”,在现代社会更是如此。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呈现多样化的特征,这是必然的。社会现象中的善与恶、美与丑、高尚与卑贱并存,此消彼长,跌宕起伏。人间百态同时呈现在人们的面前。问题不在于社会本身的复杂性,而在于我们怎样看待复杂的社会,怎样应对面临的问题。

        在我们现代的民族精神中,究竟是以善为主流,还是以非善为主流?对这个问题的评判,关系到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道德信念。尽管社会上也出现种种不道德的现象,有时甚至让人难以容忍。但是,只要客观地分析我们所处的社会,还是应该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我们的社会仍然是充满着爱心和真情的社会,是一个以善的选择和善的评判为主流的社会。

        每当我们面临自然灾害时,全国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展现了整个民族大爱无疆的社会责任;每当社会的局部或个体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时,无数素不相识的人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展现了公众发自内心善根的仁爱之心;每当社会出现了影响较大的不道德现象,公众舆论和新闻媒体总是迅速地站在道义的立场伸张正义,扬善评恶,褒优贬劣。人们更多的善性,则体现在工作、生活、学习的日常一言一行中。通过爱岗敬业、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礼让宽容、见义勇为等道德行为展现出人性善的光辉。我们既不要违背事实,无视问题,粉饰太平,丧失道德自觉;也不要一叶障目,认支为干,妄自菲薄,丧失道德自信。

        为什么现阶段会出现失范问题呢?究其原因,除了一部分人善性不够,道德修养缺乏,私欲膨胀的主观原因外,从规范建设与发展角度来看,还可能有如下原因:一是旧有的部分道德规范失去了合理性,逐步被社会所淘汰,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二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道德理论和规范还不完善,使人们在某些方面“无规可守”;三是新建立的道德理论和规范宣传教育不够,人们还不了解,还不熟悉,或者还不认可,或者还缺乏实践的检验,或者操作性不强,因此没有起到规范的作用。我们应该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认真研究,使道德失范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孙春晨(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从社会道德建设的角度看,民众关注和讨论道德问题是一件好事。因为道德困惑越讨论越清楚,这样的关注和讨论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下社会道德问题的症结所在。同时,民众热心参与道德问题的讨论,说明民众对于社会道德风尚的好转抱有美好的期待和信心。如果“小悦悦事件”被报道后,大家都觉得无所谓,谁也不去关心,没有兴趣参加讨论,那才是一件可悲的事情。面对一个极端的反道德事件,人们有权利表达自己的道德义愤,但是,我们更需要以一种冷静的和理性的态度,对社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改善社会道德状况的有效路径。

        陈瑛:从个人来说,自己的道德行为,不但会受到他人的承认和赞扬,社会的奖赏及鼓励,无论是精神的和物质的;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也会在自身的道德行为中获得幸福和满足。我们几乎都有这种体会,每当办了好事,帮助了困难的人,自己都会感到实现和彰显了自我的价值,因而精神充实,幸福快乐,甚至灵魂都获得净化和提升;而对于那些能够帮助,却没有能够及时出手相助的人或事,每当想起,心里总会感到内疚、惭愧,甚至遗恨不已。

        一个人偶然的一次道德行为,未必会“及时”得到好报,我们不必着急,更不能计较,但是我们坚信,持续下去,多次德行,必然能得到好报。人的德行和善举,总会给某些人带来帮助和好处,这就会使受惠者在感受幸福之余,也会产生感恩之情,回报之意,激发出他本人的责任感和义务心,而这种引发和回应,必然是反复的连续的,于是,道德就会像是投石水中一样,激起层层波浪。人的社会关系正是在这种反复连续的道德活动中得以增强,社会的发展进步正是在这种道德的波涛推进中得以保证和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不息的道德行动,更会形成燎原烽火、滔滔江河,形成爱的潮流,会感动群众,感动社会。从根本来说,用道德营造一个和谐社会,融洽的人际关系,会使我们获得极大的幸福。

        郑晓燕(合肥百货大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诚信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是经商之魂。古有徽商“宁奉法而折阅,不饰智以求赢”,今天,我们始终坚信诚信经商比黄金还要珍贵。回首企业发展的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今天成绩的取得正是得益于始终将诚信作为企业的立身之本、发展之基和服务之道,正是因为我们秉承徽商先义后利,以义取利,不断着力塑造企业诚信形象、诚信品牌、诚信文化,以诚信的制度经营企业、以诚信的文化熏陶员工、以诚信的态度服务社会,将诚信作为我们在市场大潮中拼搏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竞争力。通过公司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3

        让“以德报德”回归社会常态

        赵爱玲:让“以德报德”回归社会常态有两个着力点。首先要唤起更多社会个体的伦理自觉。伦理自觉根植于个体心中,不仅表征着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也是一个反映个体对人的价值与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认识程度的范畴。“磨店佳话”提醒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需要每个人的道德良知去守护。当前社会条件下,唤起更多个体的伦理自觉,一要重拾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崇尚气节、和谐相处等优良传统,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破除社会信任危机,努力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二要破除集体无意识、看客心理及“好人好报”的可遇不可求、不能长期守望的畸形心态,在全社会大力强化感恩意识,弘扬“以德报德”的道德力量,营造“以德报德”的公民道德实践氛围。 

        另外,要大力推进形成社会的良风善俗。良风善俗是社会道德建设的本质内容,形成良风善俗,人人有责,人人受益。缓解和解决当今社会“扶不起”道德困境、“扶老风险”问题的关键,不能只依靠个体的伦理自觉,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借助法律的强制和惩治作用。从功能上看,道德与法律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探索完善“好人好报”、“好人不难做”的良性激励和约束机制,成为推动形成当前社会良好风尚的重要举措,既要探索完善褒奖、关心、帮扶、重用好人的激励机制,以切实呵护宝贵的社会道德良知,也要探索完善公正、恰当、严格的惩罚与惩治机制,营造赏罚分明的社会道德实践氛围。

        卢黎歌:道德作为一种规范人们行为的社会意识形态,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把维系道德实现的三大渠道作为抓手,文化建设与规范建设并举,增加道德建设中的文化含量。

        首先,要发挥舆论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舆论通过人们的价值评价、学习和模仿心理,强化人们对某种行为的选择意向,从而起到社会导向作用。其次,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普及宣传。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特征和“胎记”,也是在当代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保障良好的经济秩序、社会秩序所需要的。第三,加强道德建设,应坚持文化建设与机制创新并重。通过道德文化的熏陶,提高人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坚定人们的内心信念。在鼓励人们向善的同时,作为社会,应该努力建立公正的道德反馈机制,保护善良者,让善者得善报、恶者有恶报。引导人们“以德报德”,让“恩将仇报”、“以怨报德”者不仅无利可图,并为自己的不义之举付出代价。

        孙春晨:与“彭宇案”和“小悦悦事件”相对照,发生在合肥的“以德报德”、“好人好报”的“磨店佳话”,让我们感受到了道德的温馨魅力。面对当前的社会道德状况,虽然个人的道德力量是微弱的,但是,社会道德风尚的改善又需要我们每个人道德力量的积聚。因此,在我们对不断改善民生、努力保障民众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提升各级政府和官员在公众中的道德形象怀有期待的同时,每个人应从践行微小的道德行为做起,坚守自己的良知与道德底线。当一个人的微小道德行为能给他人带来便利、给社会带来益处的时候,也会给自己带来快乐。如果每个人都能在道德上有所作为,全社会就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这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石。

        徐辉(全国首届道德模范、合肥燃气集团蜀山区服务所所长):作为一名全国道德模范,我仅仅是全社会道德建设的一粒种子、一个小水滴、一个小音符,但我相信,如果我们每个人迈出一小步,就会使社会迈出一大步。让道德的力量不断得到传承,让道德建设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每到一处,我都注重道德的传播和传递。多次参加省、市组织的事迹报告团巡回演讲,努力让道德的力量越聚越大。数次参加社区、学校举办的各类座谈会、报告会,力求让道德的种子撒播到更广阔的土壤。同时,利用“徐辉假日服务小分队”的平台,在深入机关、部队、院校、社区进行义务服务时,宣传、讲授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让更多的群众崇尚道德、学习道德、实践道德,做道德的楷模、做文明的使者,共同汇聚成坚不可摧的道德力量。如今,在合肥,像“徐辉假日服务小分队”这样奉献的集体如雨后春笋,“贴心小棉袄”服务队、“邓玲爱心服务队”、“社区流动服务队”、“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爱心高考的哥车队”等等,更多的群众、更多的团队、更多的组织已经自然汇聚成传承道德力量的洪流,有力地推动着社会文明合力向前、和谐发展。

        (本报记者 赵达整理)

        网友热议

        光明网网友:道德的大厦需要社会共同筑起,社会不能以讹制讹、以诈对诈,人与人之间,应当少一份戒备多一份信任,少一份猜疑多一份真诚,少一些私利多一些友善……这样,社会才能走出“人人自危”的樊篱,诚实守信、互帮互助才会蔚然成风,道德的大厦才能筑得更牢。

        人民网网友:合肥的这个故事让众网友感受到了人情的温暖,良心的安宁。大家看到了这个社会善良和真诚的一面,人间自有真情在,爱的阳光无处不在,社会主流价值观还是积极向上的,有爱就有希望!

        新华网网友:老人摔倒后要不要搀扶,扶,担心被讹上;不扶,良心受谴责。刘士圣和李孝香两个家庭的做法让很多人愧疚,他们用实际行动给人们上了一堂爱心课、诚信课。人,还是要学会以德报德,互相体谅。 

        网易论坛网友“上海蜘蛛”:可见,明白事理的人还是多数。做人就要像李孝香那样,要敞开心灵做人。

        光明网网友潘德东:一个人用他的热心助人,人们定会记住他的热心。一个热心人遇到了麻烦,定会有更多热心人相助。正如歌里唱的:“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人类的面孔就是爱的表情”。

        光明网网友“2289446”:我们怀念“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风气,渴望“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豪气,倡导“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义举,呼唤“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本分,希望以此而取代医生收红包、学校乱收费、机关办事脸难看和门难进。只要我们永不放弃,社会一定向真向善向美,真善美一定不断涌现,假恶丑必定无处遁形。

        (光明网 袁晴整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