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社区图书室通过电脑联网,可以看到东莞市数字图书馆所有的馆藏书!”广东省东莞市南城街道白马社区的刘姨对记者说。原来,东莞通过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东莞图书馆总馆体系作为共享工程的骨干网络,将数字资源服务延伸到镇村、企业、中小学校、医院、机关、社区、部队、监狱、幼儿园等各类型的基层服务点,倡导全民阅读,提高了市民素质。
“身边的图书馆”
“你可以到全市免费开放的49个图书馆‘泡’上一天。”东莞市民热心地向记者推介到。东莞解决了图书文献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合问题,使业务协作、通借通还和资源共享能顺利实现。东莞图书馆研发出的“Interlib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将东莞地区各镇区、各类型的图书馆联系起来,构筑起全市图书馆的共享信息平台,实现了“联合采购、集中编目、通借通还、整体服务”的构想,盘活了全市现有图书馆资源存量,形成了“城市帮助农村、中心带动基层”的图书馆共同发展格局。
此外,东莞还注重抓好主题文献建设,设立“漫画图书馆”、“衣食住行图书馆”等10个馆中馆;另一方面,抓好数字资源建设,引进电子图书30万种,电子杂志9000余种,学术期刊论文1600万余篇,自建《东莞人物》等8个地方特色数据库。另外,东莞图书馆还与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签订文献信息共享协议。
东莞在读者服务上,变原来的“等读者进馆”为“吸引进来,传播出去”,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服务项目:图书流动车穿梭于全市各处广场、社区、企业等,每天3-4个点,成为市民“身边的图书馆”。
“全天候图书馆”
东莞创新服务形式,首创无人值守“永不关闭的图书馆”。一是于2005年9月开设全国首家自助图书馆。自助图书馆内设有自助借还机1台,藏书1万余册,在主馆闭馆期间提供自助借还和阅览服务。自助图书馆的推出,使图书馆真正实现了365天天天开馆,24小时时时开放。二是于2007年12月推出全国第一家图书馆ATM(图书自助服务站)。每台图书馆ATM设备能容纳500—1000册图书,读者自助操作,具有即借即还,即还即借功能。目前,全市已推出5台图书馆ATM。
自助图书馆和图书馆ATM的推出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延长了服务时间,延伸了服务空间,实现了图书馆全天候服务,受到市民的喜爱。自助服务开放4年多,平均年接待读者6.3万人次,年图书借还量6.8万册次。同时,参与全市图书馆的通借通还,成为东莞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2009年9月,被国家文化部选为“国家文化创新工程”扶持项目。
“图书馆之城”
“东莞在文化惠民的各项措施中,最具特色的措施首推‘图书馆之城’建设。”东莞市委党校文化科技教研室主任刘建中说,如今,大大小小的图书馆遍布东莞城市的每个角落。
东莞共享工程服务深入社区和乡村。理想0769分馆是东莞图书馆首个社区分馆,也是共享工程进社区的代表。除了可以阅览2万余册藏书外,还可以上网浏览“共享工程”的各类文化信息、电子图书,查阅东莞地区图书馆的书目信息。此外,各分馆利用东莞图书馆开发的面向全体市民的开放式网上学习平台——东莞市民学习网,加强外来员工英语、计算机、网络等培训,受益外来员工1.5万余人。
在“文化惠民”上,东莞市镇两级共投入5亿元,实现全市镇(街)文化站达到广东省“特级文化站”标准,实现全市镇(街)24小时自助图书借阅全覆盖。
今年是东莞全面铺开文化名城建设的第一年,新的大计已经启程,5年安排16亿元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等,基本建立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时,主城建成十分钟文化圈,镇村建成十里文化圈,网上图书馆、博物馆和剧场等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家家享”。
如今,东莞市、镇、村三级共投入70多亿元,建成公共图书馆(室)509个,博物馆30座,文化广场511个,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在资源共享上,建成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市级支中心1个、基层服务点123个,建成“农家书屋”509家。东莞读书节等一批文化品牌和文化精品走进万千市民心中,让这座城市散发浓郁的人文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