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11日 星期五

    “邻居节”,能否融化冷漠的坚冰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11日 10版)

        “到了城里,真把我憋坏了。”家住广州富力苑士庭小区,进城还不到两个月的颜大爷抱怨道:“在村里的时候,我能到家家户户串门哪!”

        同颜大爷一样郁闷的人不在少数。天津社科院的一份调查显示,只有15%的被调查者表示对邻居家的成员状况非常清楚,20%的被调查者根本不认识自己的邻居。

        为了拉近邻里关系、重塑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目前,全国至少已有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百个城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邻居节”活动。“邻居节”活动效果如何?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

        邻里生活“隔座山”

        在外人看来,颜大爷是一位幸福的老人:当了一辈子农民,今年9月跟着孝顺的女儿女婿搬到广州的大房子里,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但是刚住了一个月,他却闹着要回老家:“在屋子里呆着,闷;到小区里逛,更闷,因为谁都不认识。”

        不仅小区里的人互不认识,连同住一个单元的邻居也没打几个照面。“我只见过对门的两口子,其他人都不清楚。”租住在北京清缘里社区的贾辉告诉记者,“隔一堵墙就像隔了一座山。”

        参加工作以来,贾先生住在一间群租房里已有三年,合租的邻居换了好几家,“除了一些必须的交流外,我们一般都不说话。谁知道他们过一年会不会又搬走呢?况且有时会因噪音、卫生问题闹不愉快,只是大家都忍着罢了。”

        而老住户虽认识几户人家,也有难言之隐。“我搬来已经8年了,居民间矛盾太多了,安全问题、采光问题谁都不肯妥协,难相处啊。”北京都市馨园社区居民张静女士说。

        天津社科院2010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市民对目前的邻里生活并不满意,约有60%的被调查者认为邻里关系淡漠。调查显示,只有15%的被调查者表示对邻居家的成员状况非常清楚,20%的被调查者根本不认识自己的邻居;当遇到突发疾病或紧急情况而家人又不在身边时,80%的人表示不会向邻居求助;30%被调查者表示和邻居多多少少产生过矛盾。

        节日“融冰”迈出了第一步

        为了医治“都市冷漠症”,近日,重庆市渝中区确定每年的5月20日为渝中区的“邻居节”。通过开展“敲门日”、发放邻里亲情卡、举办楼栋谈心会、互换书籍、邻居生日庆祝会、“百家宴”等活动形式,吸引居民们相聚相识。渝中区区委书记刘强说:“我们让渝中区的市民走出自己的门,走进邻居家的门,走进邻居的心。”

        据悉,全国已有数百个城市尝试以节日化的方法为冷漠“开药”。杭州市的“邻居节”,除了地方政府组织的文艺演出、嘉奖“好邻居”以外,还包括社区组织的敲门送温暖、发出《邻里公约》倡议等活动。

        各地尝试推出的“邻居节”活动值得肯定,然而,“邻居节”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呢?

        北京清缘里社区人口总数为5690人,其中近一半是流动人口。贾辉说:“我们这里居民数量多,而且彼此缺乏安全感,所以非常需要有人出来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然而,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表现得很无奈:“流动人口大都是年轻人,大家都忙着上班,有谁能来参加活动呢?”

        据北京都市馨园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孙哲介绍,该社区曾于2009年举办“邻居节”,但近两年由于各种原因都没有能够继续下去,而是开展了“夕阳红聊吧”、舞会、歌会等相对常态的活动。由此看来,即使开展了“邻居节”活动,也往往难以保证常规化。

        节日之外,还需要做更多

        在对上海各社区的睦邻行动做调研期间,同济大学社会学教授郭强发现,活动虽然起到一定作用,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节日效应只能是表象的,因为人与社会的连接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发育程度提高,而举办节日化的活动,仍然停留在传统结构的方式上。”

        在郭强看来,后现代社会里,人与社会依靠分工来联系,这种连接结构呈现“沙化”的特点,利益在关系中的动力作用越来越强,功利主义导致人际关系中的感情因素削弱,瓦解了传统亲邻文化,因此,一味地依靠建立在传统结构上的方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郭强建议,为了促进睦邻关系,应以创新整合的方式举办活动,包括优化小区规划及建筑设计、居委会组织活动增进了解、居民主动加强交流等。建立和谐的邻里关系,尤其以小区内居民的行动为关键。

        住在北京国美第一城的晶晶对此深有体会。自从她怀孕以后,在小区里散步时常常遇到其他“准妈妈”,虽然以前并不认识,但聊起育儿之道来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后来有热心人索性建立了一个QQ群,把楼下常见面的几位邻居“搬”到了网上,从此晶晶便在群里跟大家讨论孩子的营养和早教。

        老人家想在社区里找到几位“知音”也不难。颜大爷的老伴儿春英比他早来广州一年多。带外孙出门遛弯的时候,她喜欢跟其他大妈一起说说家长里短,“别看我普通话说得不好,沟通起来问题不大。而且其他人听出我的口音,还帮忙介绍了三位老乡!”

        本报通讯员 路倩雯 本报记者 李 可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