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11日 星期五

    光明专论⑧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

    加强文化人才队伍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作者:魏礼群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11日 01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特别把加强文化人才队伍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这是完全必要和十分正确的。

        一、文化工作者要成为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

        广大文化工作者担负着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使命,而每个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名家名人要创造优秀文化和传播优秀文化,就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品行的模范,做人格操守的模范。

        (一)文化工作者只有加强自身修养,完善道德人格,才能生产出优秀的文化产品

        我国自古就有将文品与人品联系起来考察的传统。人品有优劣,文品有高下。文如其人,从文鉴品,以品辨人,都说的是人品与文品的一致性。一个人的修养和人品,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和境界;一个人的思想和境界又决定了文品的高下。说到底,文品的高下是由人的修养和道德品格状况决定的。以诗歌为例。古人认为“诗言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就是说,内心怎样想的,诗就该怎样写。又说:“人察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这就是说,诗歌应当反映诗人的真实思想,是人品的艺术性表现。所以,古人十分重视通过磨砺品格、完善道德来提高文品。强调立业先立德,为文先为人。主张德之不立,无以立言。良好的人格修养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是文化工作者成就事业的基石。重视人品和文品的一致性,也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所继承。鲁迅的名言“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工作者创造的文化产品,必然体现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必然体现其审美倾向。文化工作者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有可能创造出反映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所欢迎的优秀文化作品。

        (二)文化工作者只有加强自身修养,做到道德人格高尚,才能适应伟大的时代发展变化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极其光荣、豪迈的宏伟事业。在开创美好未来的历史进程中,文化发展是重要的目标,又将为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文化要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迫切需要文化工作者站在时代前列,反映我们这个时代波澜壮阔的生活,展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激情,激励广大人民投身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历史洪流中。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广大文化工作者加强道德人格修养,做到信仰坚定、人格高尚、胸襟开阔、志趣高雅。正如德国大文学家歌德所说:想写出雄伟的风格,必须要有雄伟的人格;有闪光的思想,才能够写出闪光的文字。

        文化工作者要成为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这既是创造先进文化的需要,也是传播先进文化、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的需要。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利益群体的变化,带来了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各种思潮、风尚此起彼伏、泥沙俱下。文化工作者言行举止具有引领风尚的作用。这就要求文化工作者率先垂范,加强自身修养,培养道德情操,传播先进文化,弘扬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引导社会齐心协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这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二、文化工作者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名家名人加强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就要切实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重点是做到以下4个方面。

        (一)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明确了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形势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对文化工作者来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性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自己的作品释放出陶冶心灵、烛照前行的光辉。文化事业是塑造人们精神和灵魂的崇高事业。用优秀作品引领广大干部群众追求崇高、向往美好,用先进文化引领并使其不断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是时代赋予文化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

        文化界的名家名人以自己的文化行为和贡献受到社会尊重。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时代的文化标志。作为公众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受到社会关注,有广泛的影响力。因此,各类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名家名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名家名人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其带动作用也就更大。

        (二)弘扬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

        弘扬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是文化工作者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对于从事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的工作者来说,弘扬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关键是要尊重和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要求真务实、勇于追求真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遵循文化创作生产规律,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真实地展现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只有这样,文化创作生产也才能有正确的方向和丰富的内容。

        (三)发扬严谨笃学、潜心钻研、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风尚

        文化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既是赞誉,也是很高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不断学习,加强修养。一是要严谨笃学。坚持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勤奋学习科学理论和知识,踏踏实实地研究问题,一步一个脚印,不好高骛远。二是要潜心钻研。文化创作是一种艰辛的智力劳动,需要文化工作者潜下心来辛勤耕耘,有一种“坐穿板凳”的精神,耐得住寂寞,心无旁骛,不断有所积累,有所创造,有所突破。三是要淡泊名利。全心全意地把自己的一切才华献给人民和国家,做到不为名所惑,不为利所诱,矢志不渝,勇攀艺术高峰。四是要自尊自律。要有严格的自我约束能力、强大的人格力量,做到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精湛深厚的艺术造诣、积极进取和甘于奉献的品行操守有机统一。这些是文化工作者职业道德和人格风范的突出表现,应在文化界蔚成风气。

        (四)努力追求德艺双馨,坚决抵制学术不端、情趣低俗等不良风气

        德艺双馨有着丰富的内涵,是对文化工作者的人格品行、职业道德、艺术成就、艺术贡献和社会影响的崇高评价。德,既是指文化工作者的思想品德,也是指其所从事行业的职业道德。德,体现了文化工作者的价值取向、社会信誉,以及理想信念、思想境界、精神追求等,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是文化工作者立身处世之根。艺,就是指艺术才华、艺术能力、艺术风格、艺术境界等,是一个文化工作者的艺术水平和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是文化工作者成就事业之本。德与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唯有德艺双馨,才能使高尚的人品和高超的艺品相得益彰、行之久远。德艺双馨不是行政任命的,是文化工作者用艰辛劳动铺就的人生轨迹,是历史和人民的客观评价。广大文化工作者要自觉把德艺双馨作为一生不懈奋斗的追求。

        要做到德艺双馨,就必须自觉抵制在学术上弄虚作假、抄袭模仿、沽名钓誉的不良风气,自觉抵制在文艺上格调低下、情趣低俗的丑恶现象,反对一切向钱看的不良倾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成为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三、文化工作者要加强作风建设

        文化工作者要通过加强作风建设,增进文化工作者与实际、与基层、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促进文化创造和文化生产,不断创造出优秀产品,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当前,文化工作者加强作风建设,重点要做好两方面工作。

        (一)鼓励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增强国情了解,增加基层体验,增进群众感情

        文化工作者特别是文化名家、中青年骨干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这既是文化生产源泉的根本要求,也是文化工作服务对象的必然要求。作为观念形态的各种文化产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实际情况,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社会主义文化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这就决定了文化工作者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作为根本的指导方法,坚持把实际作为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自觉地向现实社会生活课堂和人民群众学习。文化创作如果脱离实际,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生产工作者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国情民情,才能做到文化产品来源于实践,并能够影响实践。好的作品不是凭空产生的。文化工作者只有深入生活,全面了解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反映人民群众的需求愿望,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生动的创造中汲取营养,发掘素材、提炼主题,才能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反映时代特征、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文化精品。最近,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发现和反映了不少当前社会生活中需要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相关新闻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产生了良好社会效果。因此,文化工作者要把深入群众、走进群众作为一种理念、一种常态,把社会当课堂,走出高楼、走出书斋,深入群众生活,感悟群众生活,从广大百姓的朴素话语中发现智慧的闪光,从人民大众的生产劳动中汲取创造的元素,从读者受众的各种反映中了解群众的期盼,使自己的文化生产活动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增进群众感情,就必须摆正自己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文化工作者的生命力来源于同人民的血肉联系,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这是由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决定的。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创造和建设的主体,又是服务的对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就是为了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和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一切进步文化工作者的生命力都来源于同人民的血肉关系,忘记和隔断这种联系,文化创造的源泉就会干涸,艺术的生命就会枯萎。因此,各类文化工作者都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弄清楚给谁看、给谁演、给谁读,真正把了解群众、服务群众作为基点和归宿。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要拜人民为师。一切优秀的、有出息的文化工作者都要经常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最火热的社会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产生活形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大有作为。

        (二)文化工作者要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奋进的良好氛围

        文化工作者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整个行业的活力和群体的创造。因此,形成良好行业风气至关重要。要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尊重文化发展的规律,尊重文化的创造性活动,充分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在文化生产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充分讨论,在艺术发展上提倡不同品种和业态的积极创新,真正形成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为文化人才的成长营造积极健康的氛围,才能推动艺术家们创作出更多形式丰富、风格多样、流派纷呈、思想健康、品位高雅的优秀作品。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还需要形成和谐文化氛围。不同个性、观点和追求的文化工作者之间,不同的文化门类之间,都要相互尊重,宽容包容,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在和谐的文化氛围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充分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在畅所欲言中获得发展。文化工作者只有相互尊重彼此的创造性劳动,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不同观点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才可能更好形成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才能推动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不断结出文化创作的累累硕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