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11日 星期五

    文化中国发展报告28 甘肃篇

    陇原大地建设文化新“粮仓”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11日 12版)

        一点 是旭日∕一横 是阳关大道∕一竖 是炊烟∕一撇一捺 是城墩上站着的一个人儿∕正在回头的黄河∕一弯钩 又一弯钩

        ——高凯《陇上》(高凯:乡土诗人,甘肃文学院常务副院长)

        甘肃文化底蕴的厚重是毋庸置疑的,正像诗人高凯那首小诗所言,一个“陇”字,几乎涵盖了边塞诗中最常吟咏的意象。

        如今提起甘肃,人们想到的往往还是丝绸古道、边塞荒凉。可是,当你踏上陇原这片古老的土地,你会惊奇地发现,文化的阳光普照着陇原大地,既有历史的厚重,也洋溢着浓郁的现代气息。

        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城乡

        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甘肃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却不乏大手笔。农家书屋遍地开花、广播电视村村连通、信息资源人人共享、文化工程全面开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公共文化的甘霖遍洒陇原大地。

        爱戏的甘肃人说,“宁舍一顿饭,不少一场戏”,但在偏远农村,想看场大戏可不容易。为此,甘肃积极开展“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通过政府购买文化服务,坚持每年为每个乡镇送一场公益性演出,5年来已经完成22500多场演出,观众达2400多万人次,满足了广大群众看戏的愿望。

        为确保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2005年,甘肃率先在全国试点启动了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到2009年,全省农家书屋总量超过一万个,近三分之二的行政村有了自己的“文化粮仓”。甘肃各级政府不摆花架子、不走过场,遵循因地制宜和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创新书屋建设的多种模式。到目前建成的农家书屋总数超过13000个,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十六大以来,甘肃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全省已建成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06个,公共图书馆96个,文化馆(含群众艺术馆和文化中心)101个,乡镇文化站1120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17077个基层服务站点,初步建立起覆盖全省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江西还以公开招标方式组建省农村电影院线公司、通过银行发放农村电影放映补贴。

        文化精品层出不穷

        作为戏剧大省,甘肃创作演出的京剧《丝路花雨》、秦剧《百合花开》和以同名话剧改编的电视剧《老柿子树》同时荣获“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在西部12省区中名列第一;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同时荣膺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2007-2008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10部剧目中,陇剧《官鹅情歌》名列第五。由甘肃省杂技团创排的大型原创杂技剧《敦煌神女》,在第七届中国杂技“金菊奖”评选中获优秀剧目奖。《敦煌神女》用杂技为主的表演形式再现了敦煌艺术。

        甘肃的文学创作也值得称道,一批作家、文学爱好者活跃在城市乡村,一批优秀作品相继推出。

        甘肃有着除北京、四川之外的中国第三大诗人群体。从新中国成立至今,陇原大地培养了200多名诗人。乡土诗人高凯的组诗《陇上纪事》获得首届“中国大河主编诗歌奖”,而此前,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提名、第五届中国作家协会优秀儿童文学奖单篇佳作奖、“中国诗界最高年度奖”、首届“闻一多诗歌奖”等也都曾被他揽获。诗人娜夜、老乡获得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等奖项。

        小说创作方面,杨文森、李学辉的小说作品入围茅盾文学奖。甘肃文学论坛涌现的“小说八骏”……不仅是甘肃文坛的一张名片,更成为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2009年《文学报》“影响中国文坛的那些人”评选中,甘肃“小说八骏”榜上有名,不久前,经过提名推荐、成果量化计分和专家评审,甘肃“小说八骏”新阵容亮相,新八骏驰骋的英姿值得期待。

        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新农村面貌新,乡村文化溢香馨,自乐班文艺队,自编自演喜相会,幸福的生活真甜美,咱老百姓要用歌声来赞美……”这是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一位农民自编的一段快板词,从中透射出乡村文化的活跃发展,文化事业繁荣的点点滴滴。

        甘肃的军营里也经常开展一些广大官兵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文化大篷车下基层活动”已经启动,一辆辆满载着图书、影碟光盘、放映机、法制教育图片等各种文化器材和用品的车开进了各个基层中队。

        机关、厂矿、校园、社区、城市广场、田间地头,群众文体活动在陇原大地无处不有。

        公共文化体系逐步完善,基础设施、文化工程建设加紧步伐,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这些元素汇入甘肃省文化脉搏,源源不断地为甘肃文化提供新鲜给养,奏响了甘肃文化建设的新乐章。

        本报记者 宋喜群 通讯员 马 娟

        (本版照片均由甘肃省委宣传部文艺处提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