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与时间赛跑”的创新之路

    ——记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凸显办学特色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10日 06版)

        11月8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校史馆开馆,用实物和图片形象展示了学校50年的发展历程。令参观者惊叹的是,这个2003年才由江苏省苏州商业学校和江苏省丝绸学校两所中专校合并而成的高职院校,今年8月被确定为江苏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唯青告诉记者:“在这里工作,最大的感受就是‘与时间赛跑’。近8年来,我们不断改革创新,做好新校建设、校企合作载体搭建、人才引进和培育等多篇文章,以此提升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

        凸显特色,“1+1>2”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陆建洪教授回忆,两校刚合并时,学校条件刚刚“踩”上高职院建校的“及格线”。2006年9月学校主体搬迁,新校区教学场所面积达14.3万平方米,新增教学仪器设备投资4500多万元。2007年11月,教育部对高职院校评估,在江苏省34所参与评估的高校中,经贸学院名列第三。

        众多高职院校面临着生源危机,而经贸学院却是每年同批次学校中的“大热门”,去年的投档分甚至超过本三线20分。陆建洪认为,对高职院校来说,唯有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才是“制胜的砝码”。

        在学校“十二五”规划中,鲜明地提出了“一区二园三地”的特色发展战略。打造“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验区”,以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和软科学与技术服务园为载体,形成人才培养创新、大学生创业就业和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三大基地。陆建洪说:“经过三至五年的建设,把学校打造成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示范区、技术服务和企业孵化的集聚区。”

        人才强校,凝聚创新发展之核

        “当初,让我心动的不是40多万元安家费,而是学校的‘人才使用观’。学校引进我,不是摆样子、装门面,而是实实在在的‘能者上’!”陈堂敏教授一语道破了这些被“破格”引进的“外来户”们心声。2006年10月,引进不到3个月,陈堂敏就被破格任命为经贸学院机电系副主任,还被学校推荐并获评江苏省“青蓝工程”青年学术带头人。

        合并建院后,面对“只有两名硕士,整个学院里没有教授”的师资状况,新任领导班子认为,在升格较晚的不利局面下,要想使学校焕发生命力,关键还在于人才引进和培育。

        2004年以来,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每年投入200万元专项建设经费,实施“双师素质建设工程”、“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等建设项目。专业教师实行“访问工程师”和“项目工程师”制度,除每年派20多名教师用半年时间专门下企业挂职顶岗外,还利用假期,深入到专业对应的企业、行业一线,以技术指导、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或产品开发。

        工商融合,育“多栖生存”人才

        日前,经贸学院的课题《“工商融和”复合型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研究》,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专家认为,该校以“工商融和”为特色,将其融于专业、融入课程、融进课堂,为区域人才培养模式梳理出一种独特、新鲜的案例和经验。

        在经贸学院校园,一排楼宇相连、颜色鲜艳的现代建筑引起了记者注意。陆建洪说,这是学校的实训场地,建有中央财政支持的现代流通技术以及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旅游与会展两个省级实训基地。此外学校正与苏州物流商会、企业合建“现代物流学院”,与苏州市商务局、苏州市金枫电子商务产业园和企业四方共建苏州市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和文化环境,让经贸学院的学生德才兼备。近3年来,学校总计获得省级以上大赛大奖30多项,毕业生每年就业率达99%以上。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李锦 徐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