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新颖别致的京剧《情殇钟楼》

    作者:石芳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10日 13版)

        上海京剧院参加第六届中国京剧节的剧目是据法国作家雨果名著《巴黎圣母院》改编的《情殇钟楼》,它是在前些年《圣母院》的基础上经过继续打磨推出的。从改编后的内容来看,编剧冯钢在此剧的时代背景、情节逻辑与人物塑造方面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与探索,使剧本的深度与京剧这一外部表现形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总体来看,《情殇钟楼》情节结构干净洗练却又张弛有度,人物鲜活生动,进一步本土化与民族化,充分调动了京剧的特征来为故事服务,显得新颖别致。 

        这次改编对故事背景的调整十分到位,民族化特征进一步强化。《情殇钟楼》的故事背景设定为明朝中后叶乡风淳朴的偏远小城,洛族长是穷经皓首、克己修身的一族之长,圣母院变为本族宗庙。明代崇尚“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而到了中后期心学兴起,人文思潮涌动。编剧虽未明指,但从唱词、念白来看,洛族长身上俨然有些理学家影子:他设立了许多乡规,维持着宁远城表面的祥和安宁,殊不知底层的青年浪子并不喜被如此束缚。如此一来,这个人物的自我约束、对乡风变动的警惕、对艾丽雅的矛盾态度便十分可信。在民族化后的大背景下,洛族长与艾丽雅、天昊与丑奴、州官与金哥为代表的浪子,人物的丑与美鲜明对照;畸形、虚伪的情爱与纯真无暇的爱情相对照,上层社会的虚伪丑恶和被压迫者的善良与热忱相对照……删繁就简后的《情殇钟楼》,每一处对照都显出改编者的匠心独运和对原著精神的把握。

        艾丽雅这样的女性形象,在中国传统社会很难找到,作者便巧妙地将她塑造成来自西域的卖艺女郎,这可以说是京剧中一个全新的形象。美丽的艾丽雅自由奔放,善良热情,完全没有经受过宁远城乡风的熏陶,是来自异域的一缕清风,在洛族长控制的宁远城中掀起阵阵波澜,正如艾丝美拉达在巴黎掀起风浪。但是,《情殇钟楼》中的艾丽雅比艾丝美拉达更为果敢清醒。她最终看清了天昊的本质,发自内心地感叹:“如果你的心在他的胸膛里跳动着,那该有多好啊!”结尾天昊率兵攻打宗庙,艾丽雅毅然冲入战团,这又使她从被保护和被欺凌者转变为一个自觉反抗者,这样的改编使艾丽雅形象更加完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个人物的悲剧性,但是毫无疑问,这一形象更能赢得戏曲观众的热爱,从而拥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

        《情殇钟楼》除了在剧本内容上深得原著精髓外,还力争以京剧的特色极力展现原著的风采。它以改良的旦角妆扮塑造出热情美丽的艾丽雅,加之开场的一歌一舞,使其美丽释放到了极致;又以夸张的脸谱画出丑奴形貌的可怕,以程式化的动作使他一步一拐,每一下都踏于锣鼓点上,使丑奴之丑以奇特和谐的形式呈现于观众面前。戏曲长于抒发角色感情,《情殇钟楼》在把握人物特征基础上,巧妙地用洗练精美的唱词穿插于在紧凑的矛盾冲突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物真挚的情感和善恶分明的内心世界。 

        从《巴黎圣母院》到《圣母院》,再到《情殇钟楼》,本剧一步步走向精致成熟。上海京剧院大胆与谨慎的做法,正体现了海派文化勇于创新、兼容并蓄的特征,也最终能把握住名著之魂,又尽显京剧风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