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09日 星期三

    灾后文化建设

    汶川地震灾区的文化重建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09日 12版)
    川剧变脸表演

        “5·12”汶川特大地震,四川灾区面积达到28万平方公里。在灾后文化重建中,四川将挑战转化成机遇。文化的根还在,在满目疮痍的灾区土地上,文化体制改革成为让折枝受伤的文化大树再次抽枝吐翠的良药。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成为文化重建中的重要精神支撑。

        在江苏的援建下,绵竹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联姻”。绵竹年画村产业形态逐步形成,并很快发力。地震前,绵竹从事年画产业的人员200余人,年产作品3万幅;如今,绵竹市共有年画生产企业40多家,从业人员2000多人,年产值近2000万元。

        以创新机制的构建全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震后第3天,“重建精神家园·文化安民行动”在灾区迅速展开;震后第一个春节,声势浩大的“文化暖冬”行动在54个受灾县全面铺开。如此速度,打破常规,让四川有了文化应急机制。

        灾后文化重建,着力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着眼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打造文化新地标,培育全新文化业态。“一下提升20年”,灾区群众由衷赞叹。 (本报记者 余长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