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09日 星期三

    揽得人才 方能出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人才强校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09日 05版)

        “中国的气象事业必须要靠南信大,必须和南信大共同发展!”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语气坚定;

        “中国气象行业每年新进的人才中,有1/3来自南信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廉水无不自豪;

        “王牌专业下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是我们‘扎根’这里的根本原因。”2008年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从美国马里兰大学“挖”回国的吴立广教授很是欣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有如此多的“不可替代”,关键何在?对此,李廉水说:“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核心学科,要做中国第一、世界领先水平的大气学科,靠的就是具有国际视野的顶尖人才!”

        大手笔赢得高端人才

        自2006年以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通过四次全球招聘引进了来自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剑桥大学等海内外名校的高层次人才51名,其中2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3人入选江苏省“创新创业计划”,1人成为江苏省特聘教授,还有多位成为了国家“973”首席科学家、江苏省创新团队领军人才等。

        南信大缘何赢得人才大军?从该校第五次全球招聘开出的“条件”中,记者找到了答案。

        11月1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第五次全球招聘高端人才及创新团队公告发布。此次招聘除继续以往的做法,“一掷千金”(其中,对院士、海外著名学术机构的外籍院士、海外著名高校的终身教授,年薪100万元起)面向海内外招聘外,还增加了两大亮点:一是在原有给舞台、给条件、给待遇的“三给”基础上,增加了定团队、定岗位、定职责的“三定”原则。二是大力发出“组团招聘”,团队至少三人以上,团队所有成员需同时报名,且明确分工。“独木不成林,学术研究讲求团队合作,每个研究环节都需对整个科研思路负责。”该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久生告诉记者,“引进团队,可以迅速形成整体巨大合力,将个人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高平台用好人才

        南信大深知,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关键是用好人才。

        为了让初来学校的专家们定心搞教学、搞研究,学校专门成立了“高层次人才联络办公室”,下设高层次人才科,重点负责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交流服务工作,为这些精英们提供“一站式服务”。对此,“大手笔”引进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年仅30岁的刘清惓教授深有感触:“我来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后,充分感受到学校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学校不仅为我解决了生活住房、办公用房、科研团队、研究生等一系列保障问题,还从软硬件设施和科研经费方面给予全面支持。校领导总是叮嘱我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找他们交流,这份真诚让我很感动,在这里可以尽情发挥出自己和团队的力量!”

        为了给这些“外来户”搭建“施展拳脚”的平台,南信大瞄准了国家“973”重大项目、行业专项、国家“千人计划”、江苏“双创计划”等,让这些高层次人才在学科教学、科研项目中担当“掌舵者”,学校原本的学科骨干也积极加入,成为优秀的“划桨人”,一批80后青年骨干被委以重任。有人“掌舵”,有人“划桨”,成效自然十分显著:近5年多来,学校到账的科研经费连年翻番,从2005年的421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02个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从2005年的2个增加到63个。

        南信大注重发挥“名师效应”,“这些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精英人才们正是促进学校教学科研质量提升与青年教师成长的最佳‘武器’。”李久生告诉记者,学校推出的“传、帮、带”一线式教学科研思路成效显著。“搞教学,搞研究,带学生,越发觉得有劲了!”吴立广教授团队里的15个教师纷纷表示。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南信大鼓励加盟后的高层次人才带领团队通过多种平台,与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开展交流,在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学术造诣,也日益提升着学校在海内外的声誉,无形中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校交流、工作。10月29日,首届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国际学术会议在南信大召开,南信大教授、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周显信高兴地说:“我们期待更多专家学者加盟研究院,携手为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作出更大贡献!”

        名师带出行业精英

        一流的特色专业汇聚了一流的大师,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大气科学学科是南信大的王牌学科,大气科学专业和气候学专业是学校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作为“中国气象人才摇篮”,南信大以精英人才为引领,强势推进大气科学学科建设,注重将理论研究与国家需要、科研成果与实际业务、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他们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中国气象行业职工队伍水平的高低。”大气科学学院闵锦忠教授告诉记者。为此,学校特别设立了“大气科学学科特区”,引进国内外一流学术带头人,凝练学科方向,构建学术团队,积极承担科研项目,“让最优秀的教师上好最重要的课程!”闵锦忠如是说。

        同时,局校合作、校企合作等也成为南信大培养现代气象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江苏省气象局、山东省气象局、云南省气象局等都是南信大的学生实训“基地”。在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大气科学学院已经走出了包括3名两院院士在内的我国各级气象部门业务和管理骨干以及国内外科研院所知名学术带头人和杰出科学家,学校为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服务的能力不断提升。“用一流的人才培养一个行业的精英!”李廉水信心十足。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蔡檬檬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