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化体制改革与其历史积淀有关。四川自古有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基因,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到政治,一系列的改革无不折射出四川的精神与理念。党的十六大发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号令后,神奇的四川盆地,改革热潮一浪高一浪,文化之花五彩缤纷,争奇斗妍。这是体制的张力、机制的活力、人的潜力在新时期的高度整合和充分释放的结果。
可以说,四川文化的发展,纵向看,有优良传统;横向看,是改革先驱,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四川特点的发展之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四川实践,可用“早、清、快、实、好”五字概括,就是觉悟早、问题清、行动快、措施实、效果好,创造了多个第一,表现出文化自觉、文化自醒、文化自强的强烈意识。
文化资源大省为什么没有成为文化强省?四川在思考、在探索。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是症结所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关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实施意见》,提出“深化体制改革,完善运行机制”,列出了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由于四川有决心、有行动,2004年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不是试点的试点地区。
四川,最早推出文化上市公司;最早进行新闻出版改革和产权交易;最早推动影院剧院改革和广电重组;全面加强了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有机融合灾后重建与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改革的四川实践创造出多个惊喜,具有鲜明个性和特点。从理念创新到典型引路,从市场体系构建到市场主体培育,从重点文化项目投入到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从运行机制重构到文化环境保护……小面积的改革“试验田”步步推广成为大面积的“丰收田”,四川文化改革的“裂变效应”和“榕树效应”正在发酵,体制张力正在释放和扩散,四川的文化之花将更加绚丽多彩。
(作者系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