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09日 星期三

    专家点评

    体制改革释放强大张力

    作者:李后强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09日 12版)
    川剧《死水微澜》

        四川文化体制改革与其历史积淀有关。四川自古有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基因,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到政治,一系列的改革无不折射出四川的精神与理念。党的十六大发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号令后,神奇的四川盆地,改革热潮一浪高一浪,文化之花五彩缤纷,争奇斗妍。这是体制的张力、机制的活力、人的潜力在新时期的高度整合和充分释放的结果。

        可以说,四川文化的发展,纵向看,有优良传统;横向看,是改革先驱,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四川特点的发展之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四川实践,可用“早、清、快、实、好”五字概括,就是觉悟早、问题清、行动快、措施实、效果好,创造了多个第一,表现出文化自觉、文化自醒、文化自强的强烈意识。

        文化资源大省为什么没有成为文化强省?四川在思考、在探索。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是症结所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关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实施意见》,提出“深化体制改革,完善运行机制”,列出了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由于四川有决心、有行动,2004年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不是试点的试点地区。

        四川,最早推出文化上市公司;最早进行新闻出版改革和产权交易;最早推动影院剧院改革和广电重组;全面加强了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有机融合灾后重建与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改革的四川实践创造出多个惊喜,具有鲜明个性和特点。从理念创新到典型引路,从市场体系构建到市场主体培育,从重点文化项目投入到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从运行机制重构到文化环境保护……小面积的改革“试验田”步步推广成为大面积的“丰收田”,四川文化改革的“裂变效应”和“榕树效应”正在发酵,体制张力正在释放和扩散,四川的文化之花将更加绚丽多彩。

        (作者系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