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09日 星期三

    消除“都市冷漠症”,需要更多“邻居节”

    作者:周 正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09日 11版)

        杭州市自2004年开始举行每年一度的“邻居节”,如今已是第八届。这项旨在重塑亲邻文化的节日,除了地方政府组织的文艺演出、嘉奖“好邻居”外,更多的是社区和个人自行组织的敲门送温暖等活动。

        无独有偶,据媒体报道,我国已有1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百个城市开展形式多样的“邻居节”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往方便了,但城市中的邻里关系却日渐变淡。各种形式“邻居节”的举办,在让我们重新找回“远亲不如近邻”感觉的同时,也让整个社区变得更加温馨和睦。

        邻里关系是传统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基于空间的社会关系,在传统社会中,承载着情感沟通和社会支持的重要功能。由于农业社会人们安土重迁的习惯,邻里关系会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得到强化,老邻居平时聊天谈心,遇到困难则互帮互助,这种情感也确实为远亲所不能比拟。

        现代社会,人们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家庭关系、家族关系一样,邻里关系也面临逐渐式微的命运。人们社会流动的日益加快,让熟人社会中的邻里关系越来越不巩固,新邻居还没有熟悉,就可能另搬别处;“守望相助”这一邻里在社会支援方面的功能,也日益被专业化的社区服务所代替;而现代化的通信与交通手段,让人们的交往突破了空间的限制,远亲也开始变得不再遥远。少了感情交流和互帮互助,邻居之间的交往自然也就变成形式化的点头微笑,甚至“对门不知是何家”。

        有人说,社会人就像刺猬一样,离得远了怕冷,离得近了,又怕彼此的刺扎到对方。现代社会让人的独立感增强了,人们可以轻松地“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但这样的自得其乐、彼此冷漠,表面上实现了个人的自在与安全,实质上却造成邻里交往的空白和社区归属感缺乏。

        面对社会流动、职业流动日趋激烈的社会现实,面对邻里关系等传统关系的日益冷淡,人们也在努力寻找适合现代社会的交往方式,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促进社区组织的发展。我们看到,各种非利益性、非工作性的人际交往关系,以及基于网络的城市社区正逐步得到强化,在互联网上,亲子群、宠物群、爱好群成为新的“邻里关系”。与此同时,一些社区的网络论坛、微博开始得到许多社区居民的追捧,许多维护公共权益、促进彼此交流的活动不仅在网上进行,线下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

        所以,无论人们如何怀旧,传统的邻里关系走向式微,都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传统邻里关系式微,并不一定意味着人们关系的冷漠,人们对邻里交往的需要和社区归属感反而更加强烈了。因此,消除“都市冷漠症”,需要更多的“邻居节”,促进我们敲开彼此戒备的大门,敞开心扉、真诚交流。同时,我们也要根据网络社会发展的新形式,创新交流形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络,并加强线下交流,最终让邻里关系更加融洽,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