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07日 星期一

    历史坐标

    《 光明日报 》( 2011年11月07日   07 版)

        瑞金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开幕。红色中华通讯社同日宣告成立。红中社——新华社前身,一开始就作为中国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在革命战争环境中成长壮大。同年12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创刊。

        瑞金叶坪革命旧址群一苏大会址旁,有一幢砖木结构的客家老屋,老屋正门有一块牌匾,上书“红色中华通讯社”七个大字,这里是重建的红中社旧址。

        红中社和《红色中华》报的新闻报道宣传革命主张、鼓舞革命士气、团结人民、打击敌人,作为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中央政府的耳目喉舌,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长征,红中社停止播发新闻,部分工作人员随红军主力长征,部分人员留在苏区坚持斗争,在瞿秋白领导下,红中社人员坚持出版《红色中华》24期,至1935年1月停刊。

        延安

        1935年10月,红中社在陕北恢复长征期间中断的新闻广播。1937年1月红中社更名为新华社。

        延安时期,以新华社为主的新闻单位驻扎在清凉山上的窑洞里,作为党的喉舌,传播党的声音,为革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依山而建的延安新闻纪念馆,复原了当年的工作场景,珍藏着这一时期的大量文物。

        当年,新华社的主要工作就是抄报各通讯社的电讯及编辑出版《参考消息》等报刊。

        长征结束初到延安,新华社全社工作人员仅有寥寥数人,工作业务以抄报和翻译为主。随着抗战的发展和形势需要,新华社的业务迅速开展,并相继建立晋察冀、太岳等分社。到抗战胜利前,总社人员已达100余人,各地分社、支社和通讯员组成了一个遍布全国的通讯网络,每天的中英文发稿量和口语广播达到一万余字。中共中央的各项决定和指示、抗战捷报、根据地各项消息,源源不断通过新华社向边区、各解放区、全国乃至全世界发布,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发表的《论持久战》《整顿党的作风》《论联合政府》等名篇,通过新华社传播到海内外。

        西柏坡

        1948年10月至1949年3月,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的新华社总编室在这里工作了近半年时间。根据中央关于加强新华社工作的指示,这时的新华社集通讯社、党报、广播电台于一体,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履行职责,向海内外传递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声音。

        2006年,新华社建社75周年之际,西柏坡按原样恢复了新华社总编室旧址。

        这一时期是毛泽东为新华社亲自撰稿数量最多的时期。毛泽东的一系列新华社消息和评论,展现出人民解放军以雷霆万钧、摧枯拉朽之势,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进程。

        西柏坡期间,新华社逐步完善总编室工作机制,为将来成为国家通讯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运筹帷幄指挥三大战役,召开七届二中全会,规划了新中国的蓝图,新华社在此期间的各项工作也成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基石。1949年3月,新华社跟随党中央进入北平,随着人民解放军向全国的大进军,新华社派出大批干部到新解放城市接管报纸和通讯社,创办和建立分社,逐步完成了建设国家通讯社的任务。

        (段博、林艳兴、朱峰)

        (本版材料均由新华社提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