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07日 星期一

    法网柔情别样红

    ——法官詹红荔的故事(上)

    《 光明日报 》( 2011年11月07日   03 版)

        庭审还没开始,但詹红荔非常自信。

        这是一个让人感叹的案子:3个外来打工者的孩子,酒后在网吧里将一名青年打伤,并抢了200元钱。事发时,3名被告人中的2名均未满18周岁。

        2011年10月31日上午,詹红荔坐在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人民法院的审判台上,显得成竹在胸。听到一旁的被告人家属开始抽泣,她柔声说:“一会儿开庭的时候,你们注意控制情绪。”言语间透着慈祥,不像一般刑事法官那样严肃。

        时针指向上午9点。詹红荔整理了一下法袍,底气十足地敲响法槌:“现在开庭,带被告人到庭!”

        功夫在庭外,这是办案的信条

        詹红荔个子不高,脸上总是带着笑意,显出南国女子独有的秀气。她的自信,源于对少年审判事业的热爱和多年的积累。听过她审案的人说,看詹法官断案如同品尝一道“心灵鸡汤”,对做人做事都有许多启迪。

        马晓颖,南平市第三中学政教处副主任,也是延平区法院人民陪审员。她告诉记者,参加了多次庭审,最敬重的法官就是詹红荔。

        马晓颖至今还记得2007年第一次参加詹红荔庭审的情景。那是一起故意伤害案件,被告人小陈刚满15岁,和同伴一起“教训”与自己有过节的小钟时,不慎将对方捅死。小陈自认为犯下死罪,破罐子破摔,脾气异常暴躁。

        开庭了,小陈一脸冷漠。经过法庭调查、辩论,最后进入法制教育阶段,詹红荔话锋一转,轻声问道:“听说你最近老是咳嗽,好些了吗?”

        “这样温情的话语,让我感到很诧异。当时只见被告人抬起头,眼神温驯了许多。”马晓颖回忆说。接着,詹红荔像倒豆子一般,把小陈父母离异、母亲改嫁,以及继父为了赔偿被害人四处借债的经历娓娓道来。

        “孩子,后天就是小钟16岁生日,你让一个鲜活的生命消失了。小钟的妈妈,她失去了唯一的孩子,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你于心何忍!”詹红荔声音不大,但字字千钧。

        刚开始还桀骜不驯的小陈,竟然已经哭成了泪人。只听扑通一声,他跪倒在被害人母亲面前,哭喊着:“阿姨,如果您不嫌弃,等我出狱后,当您的儿子,给您养老送终!”

        被害人母亲也抑制不住,哽咽着说:“我已经失去了孩子,就别让另一个妈妈也失去孩子,请法庭将他们从轻发落吧!”

        鸦雀无声。没有人想到,被害人母亲会在这一刻原谅了小陈。

        马晓颖也沉浸在震撼中。她同时有些疑惑,詹红荔施了什么“魔法”,让顽劣的小陈有如此转变?

        “功夫在庭外。”詹红荔后来告诉马晓颖,她办案的信条就是这五个字。原来,小陈的案子开庭前,詹红荔多次来到小陈家里,走访他的父母、邻居,对小陈的成长经历进行全面调查,并动员小陈父母积极赔偿,抚慰被害人家属;她还反复赶到看守所,对小陈动之以情、晓之以法,进行心理疏导。

        都说法网无情,詹红荔的庭审,却处处有真情。她说,少年审判有特殊性,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人和,才是一个完美的句号

        工作中,詹红荔和少年庭的同事们总结出一套“三三九不工作法”。

        三个“不开庭”:对案件的关键问题没有梳理清楚的,不开庭;对被告人成长背景没有调查清楚的,不开庭;被告人对犯罪危害没有足够认识的,不开庭。

        三个“不轻易”:被告人没有真诚悔过的,不轻易下判;被害方没有得到精神抚慰,达不成和解的,不轻易下判;可以判非监禁刑,但没有落实帮教措施的,不轻易下判。

        三个“不松手”:入监后延伸帮教不到位,不松手;回归社会的问题没有妥善解决的,不松手;发出的司法建议没有落实的,不松手。

        这套工作方法,使得延平区的少年犯罪案件,由少年庭建庭当年的57件,下降到2010年的18件,判处非监禁刑的680多人中,重新犯罪的不到0.3%。

        “‘案结’只是个逗号,‘事了’也仅是个分号,‘人和’才是一个完美的句号。”詹红荔用实际行动,一次又一次诠释着她的审判境界。

        有个学生叫小冬,家境贫寒,成绩优异,一念之差偷了同学的笔记本电脑。他本可依法适用缓刑,但由于是外来打工者的孩子,落实不了帮教措施,判不了缓刑。

        詹红荔不死心,她找到小冬父母暂住的社区,联系了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和老模范,想让他们做小冬的帮教人。为找一位老人,她六次登门,才把他等到。

        得知来意,老人反问:“这孩子是你家亲戚?”詹红荔摇摇头。

        老人再问:“是受人之托?”詹红荔还是摇头。

        老人有些不解:“那你这么上心,为什么?”

        “这是一个农民工的孩子,父母背井离乡就是为了把他培养成人。我不忍心让他们希望落空。只是想请您尽一份力,给孩子一个新生的机会。” 

        老专家感动了。在社区“五老”的监护帮教下,小冬顺利度过了缓刑的日子,2009年考上大学。

        ……

        2011年10月31日上午,外来工子弟涉嫌抢劫、寻衅滋事一案的审理,已经过去了一个半小时。

        3名被告人都当庭认罪,并被判处缓刑。感人的一幕再次出现在法庭上:其中一个不满18岁的孩子哭着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另一个也面向父母痛哭流涕:“爸爸妈妈,我今后一定好好改造,不让你们担心,而要让你们快乐。”

        父母们已泣不成声。詹红荔的眼中,也闪着泪光。

        本报记者 王逸吟 高建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