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07日 星期一

    “颂歌当唱,意见该提”

    安 瑞 《 光明日报 》( 2011年11月07日   14 版)
    我这幅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大,要世界最大!
    有感于部分文艺创作追求“以大为荣”郭红松绘

        近期《中国艺术报》的文艺时评亮观点、说真话,对文艺现象跟进快、评论客观、讲理透彻、文风平和,着力营造“争鸣”之风,凸显出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其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

        紧跟热点,不炒冷饭。言论是思考的产物,滞后于新闻是正常的,但借助新闻热点推出时评利于产生传播效应。好的文艺时评必须紧紧抓住近期普遍受到关注的文艺创作现象和热点、焦点问题进行针对性评论,使时评及时、解渴,能够起到引导鉴赏、普及知识、提高水准的作用。

        9月5日刊登的《煞一煞另类英雄风》,结合当时热播的电视剧《永不磨灭的番号》等一批军事题材电视剧“把很不招人待见的缺陷安在英雄人物身上,美其名曰人性化”的现象,一针见血地点出“分明是痞子化”,是“消解崇高”。这篇文章在一片叫好声中捕捉问题,难能可贵。

        策划、追踪意识,强化了时评的影响力。评论折射着报纸的新闻导向和立场。在纷繁的文艺乱象中敏锐地抓住问题,考验报纸采编人员的功力,时评如何做到不似蜻蜒点水泛泛而谈,而是火力集中,浓墨重彩,以引起关注?这就要求文艺时评在策划上先期下力气,哪些适合新闻性报道,哪些要配发评论,思路清晰,有的放矢。

        《中国艺术报》的消息一般比较简短,主要用于交待新闻背景,言论则强化了新闻的力度,时评的阵地作用发挥充分。如8月24日刊登的《黄金屋中书何在?——有感上海书展中的“钱立方”》批评了现代社会的物欲泛滥。

        报刊的文艺时评,需要借力打力、聚沙成塔。借力打力是指借助专家手笔,增强言论的专业水准和学术厚度。专家是行家里手,有长期业内积累,抓问题准,善于引导读者透过现象看本质。8月19日该报的中国舞蹈专刊时评版,用大篇幅刊登了中国舞协舞蹈创作现状座谈纪要。贾作光直言中国舞蹈现状四大问题:电视节目歌伴舞没完没了,舞蹈位置被颠倒了;创作以大为荣、以大为先,动辄投入百万上千;作品以洋为荣、以洋为高,只谈解放肢体;拜金主义,人海战术,只为挣钱、不管质量。这样的评论文章借力打力,问题谈得透彻,发人深省。

        但时评要长期坚持,必须培养自己的写作力量。这方面该报敢于锻炼队伍。该报的很多言论出自跑口记者之手,他们深入院团、剧场等文艺创作一线,了解情况,熟悉内幕,评论有“货”,而且能说到点上。这些小言论出手快、言简意赅、语言生动,很吸引读者。

        时评在《中国艺术报》多个版面中都有一席之地,或大或小,使文艺新闻有看头有嚼头。时评偶然为之,不可能产生规模效应。只有长期坚持、“批量生产”、保住水准,才能使评论内容成为话题,才能积极发挥舆论导向。

        文艺评论只有建立在真知灼见、真实客观的基础上,才能推动文艺的健康发展。时评难见真言,主要囿于文艺创作圈子中运动员、裁判员不分的状况,创作者与评论者近亲繁殖,只见赞美不见建设。优秀的文艺时评,应该破一破文艺评论“假话泛滥,真话不全说”的浮夸、沉闷之风,开的时评新风,冲击文艺圈“低头不见抬头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友善”状态;追求实在,不说虚话、套话,即使难免稚嫩,但真诚可见,依然能赢得尊重。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