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面的”里钻出来,看着路边安安静静的“双河坝文化大院”,一路的期待,一下子被冰冷的秋雨浇凉了。又是车又是船地颠簸了四五个小时,难道就只能拍几张文化大院的简陋招牌?
重庆市合川区双槐镇河马村周亚琴家正在吃午饭。她一面满脸笑容地迎出来。即使在阴雨天,那些笑声也极有感染力。
有外人来,有几个正在吃饭的人离席走了,迎过来的四个人陪着聊天。问了一下姓名,73岁的张书富、59岁的张兴兰、50多岁的周亚琴和喻奇珍……听着听着,又犯糊涂了:这到底是在谁家?
“听说过你要来,但是今天很对不起,合川区在双槐镇搞镇党委委员直选试点,今天正好竞选和投票,村里的干部都参加投票去了。”张书富说,“我们这几个人都是村里的文艺表演队队员,可以给你介绍介绍。”张书富最早在河马村当老师,后来到双槐镇当干部,现在是河马村文艺表演队的队长,会乐器,还能创作和编排节目。
如今在合川区声名远播的河马村文艺表演队,是在一次偶遇后成立起来的。2003年6月,张兴兰和几个老姐妹在镇上看到一个腰鼓队,觉得又热闹又健身,回来的路上就商量也在村里组建一个。回来一动员,有一二十人愿意参加,大家就给村里提了个建议。没想到村里特别支持,马上就拿出500元钱,买回了鼓和镲。镇里知道后,也送来了一套旧音响。张兴兰等又每人掏20元钱,置办了一套服装。只过了六七天,河马村腰鼓队就举行了成立仪式,书记和村主任都来参加了。
乡村的文化就像土里的庄稼一样。腰鼓一响,激活了庄稼人的文艺细胞,各类人才就不断冒起来。张书富创作了表演唱《喜看双槐新面貌》,张兴兰和村支部副书记张涛创作了小品《老两口拉家常》,周亚琴和喻奇珍自编自演了《比就比》、《计划生育好》,76岁的周雪兰也送来了自己创作的快板唱《党的政策好,老来有依靠》。14段56句的快板《河马变了样》,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扳着手指头“数”出来的。
表演队2007年开始举办《河马欢歌》村春节联欢晚会,去年农历腊月28的虎年春晚,村民们从下午4点就来占位置。当晚大风大雨,2000多名观众却无人离场,最后还是赶来参加春晚的镇领导担心老人和小孩受冻生病,表演队才没能将准备的38个节目全部演完。
“我们现在又在准备今年的春晚了。”快言快语的周亚琴笑哈哈地说,表演队正结合六中全会精神,创作和编排今年春晚节目。说着说着,她一转身,从里屋拿出“创作稿”:“就一份,你看看吧,不能带走。”厚厚一沓作品,有打印的,有手写的,打印稿中时而出现几行空白,又用手写补上了。“这里没有打印机,都是上合川的电脑室打出来的。”张兴兰听起来又像解释又像安慰。张书富却是一脸愁容:“春晚不好办,很得罪人。”张书富扳着指头说,河马春晚的品牌现在越来越响,前来预约的地方也一年比一年多。今年的节目才刚刚开始准备,就已经有11个村抢先预约了,有几个村还请了镇里的领导出面。“都要在春节前后那几天演出,很多队员还要走亲戚,怎么排得过来嘛!”喻奇珍在一旁帮腔。( 本报记者 张国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