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04日 星期五

    来自基层的核心报道18

    一群可爱的质监人

    《 光明日报 》( 2011年11月04日   04 版)

        早上8点,傅利剑和往常一样提早走进上海市松江区食品生产监督所,换上制服,检查当日行程,“今天的工作比较紧凑,有4家食品企业需要巡查。”8点半不到,另外3位同事到齐。拎着两个银色检测箱、一个蓝色的抽样储存箱,4个人出发上路。

        9点,傅利剑和同事们来到位于松江区新桥镇的荏原食品上海有限公司。出示执法证后,消毒,戴上口罩、帽子,4位工作人员各司其职,一人负责拍摄现场,另外3人对公司生产所使用的酱油原料、调味液进行封存采样。

        走完生产车间,已是上午10点。接下来是索证索票、出厂流程生产记录等流程。傅利剑告诉记者,一般来说,这样的大企业,走一个场子就要3个小时。早上出去检查,午饭只能随身带着扒几口,通常要到晚上八九点才能回到所里。

        这只是傅利剑一年当中再普通不过的一天。“食品安全大过天,我辛苦一点没什么,只要能为食品安全做点实事就好。”傅利剑说。

        而这寻常的一天,令记者对质监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和记者同样受到触动的,还有来自上海12家新闻单位的同行。日前,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举办的“青年记者进质监”活动落下帷幕,为期三周的一线探访,为大家呈现了一份真实的质监工作和一群可爱的质监人。

        接举报,凌晨突检涉嫌无证生产的豆腐厂。《解放日报》记者陈玺撼记录下了这个夜晚:“在田间小路中摸黑前行了近1小时,执法人员终于抵达目的地——崇明县城桥镇长兴村的一户民居,一家名为‘超霞’的豆制品加工厂就藏在一旁……空气中可以闻到豆制品发酵的酸臭味,加工区域蚊虫密集,天花板和地砖也已经污浊损裂,卫生环境让人担忧。”

        突击临检幼儿园床上用品,对方却声称“除了公安,谁来也不开门。”《青年报》记者罗水元在微博里写下吃“闭门羹”的苦闷:“质监工作人员佩戴着执法证,身着制服前往川沙南门幼儿园执法时,竟然被幼儿园拒绝……匪夷所思却又如此真实。”

        走进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走进机动车检测中心,走进12365质量热线,上海广播电视台记者张英深有感触:“这次全方位体验质监工作各个环节,才真正了解质监工作的基础性和技术性,原来心里对质监监管不力的疑问,对‘快报事实、慎报原因’的要求,都有了新的体会。”

        在与质监工作人员20多天的同甘共苦中,记者们感受到了质监服务经济发展、推动产业升级的基础技术支撑作用,也体会到了种种无奈、苦闷和艰辛。《文汇报》记者徐晶卉、唐玮婕记录下20人监管300多家食品企业的不易,用文字还原了上海质监人兢兢业业提供技术基础保障与服务的形象,同时探索将抽象的技术语言、枯燥的检测数据转译为群众喜闻乐见、易于理解的表述,用大白话讲大实话,为公众了解质监打开一扇窗。

        “如果说城市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质监就是深埋地下的树根中的一枝。”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黄小路用“根与树”的关系形容质监之于城市。他说,质监工作往往“沉”在其他工作之下,是许多工作的过程参与者和基础奠定者,而不是最终成果的呈现者。只有加强沟通,增进理解,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注质量”的氛围,我们的城市才会更安全,我们的生活才能更美好。

        (本报记者 颜维琦 本报通讯员 施 亮)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