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亮点多多
今年9月29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全资控股子公司浙报传媒成功上市。浙报传媒旗下超过35家媒体,覆盖500万读者,仅2011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就达6.58亿元,净利润1.43亿元。浙报传媒破茧的背后,是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在新一轮文化建设的进程中,浙江交出了一份不俗的答卷。
从浙江制造走向浙江“智”造。影视动漫和舞台歌舞剧在许多人心目中可谓“风马牛不相及”,而在今年六一期间,由浙江中南卡通影视有限公司和浙江歌舞剧院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大型动漫歌舞剧《魔幻仙踪》却实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实现了艺术形式的创新。
用佳片不断来形容浙江的影视产业并不为过,华谊兄弟出品的电影《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2》,浙江华策影视出品的电视剧《雪豹》、《中国往事》,都引起极大关注。
影视服务业也拿下了全国4个第一:列入国家重点文化企业的影视机构数量第一,列入国家重点文化企业的影视重点项目数量第一,浙江长城影视的纪录片出口数量第一,浙江华策影视产品出口销售额居全国民营影视文化企业第一。
目前,浙江省有民营文化企业4万余家、从业人员75万人,涉及影视、印刷、演艺娱乐、艺术品经营、旅游、广告、会展等10个行业,投资总规模达到1300亿元以上。宋城集团、华策影视、华谊兄弟等企业纷纷上市,被业界称为旅游文化演艺第一股、电视剧第一股和电影第一股。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运用创意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正成为浙江经济转型的新亮点。据统计,2010年浙江文创产业增加值已逼近1000亿元。
体制改革激活动力
中国广电业界有一个著名的“华数现象”:从地方有线电视网络运营机构起步的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不但可以给杭州市民提供公共信息、财经证券、教育等9大类130多项互动电视服务,还将服务对象扩展到浙江全省以及25个省份120多个城市的3000多万用户。
2010年5月,浙江话剧团与其余两家省属文艺院团一起首批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面对改制后的诸多挑战,他们在组织构架、用人机制、薪酬体系、规章制度上都有创新,2010年的演出场次和票房收入同比均增长20%以上。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于2007年率先完成整体转制后,资产总额翻了近一番。2010年,集团总销售和资产总额分别为104.87亿元和100.11亿元,提前两年实现了年销售、总资产“双百亿”目标。集团对外输出版权及合作出版项目首次突破100项,并在法国成立了东方书局,在纽约布鲁克林和曼哈顿开出了博库书城连锁店。
惠民甘霖遍洒城乡
2004年1月,浙江博物馆成为全国第一家向公众免费开放的省级博物馆;2007年12月,浙江图书馆又成为全国首个免费借阅开放的省级公共图书馆。
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是浙江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又是浙江建设“文化大省”的一项重要工作。浙江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关注文化民生、实现文化惠民的重要举措,加强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丰富文化供给,创新服务机制,加大投入力度。
嘉兴市已初步建立以市县级图书馆为中心,乡镇分馆为纽带,以村(社区)图书流动站和图书流动车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市图书馆在全市乡镇设立了22个分馆,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借阅市图书馆的藏书。
政府文化惠民激活了全社会的文化自觉。今年端午节,嵊州市最大的民间越剧团群艺在温岭市的两个乡镇连演了五天大戏,团长石国荣说:“现在农民文化需求越来越高,角角落落都有越剧观众。”在这个“越剧之乡”,100多个民营剧团活跃在长三角各地,年演出3万多场。
名列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长兴百叶龙,也已经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全新路子。它参加了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在上海世博会上连演五天。目前,浙江入选前三批“国遗”名单的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包括龙泉青瓷、湖州湖笔、东阳木雕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了生产性传承。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素养的内在因素。”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强调,浙江要牢固树立服务群众意识,努力改善文化民生,要让群众在享受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文化中增强生活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本报记者 陆 健 潘剑凯)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