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04日 星期五

    文艺院团巡礼①

    国家大剧院:为文艺繁荣加足马力

    《 光明日报 》( 2011年11月04日   11 版)

        2007年,长安街畔的红墙绿瓦之间,一座庞大的建筑——国家大剧院经过九年多的建设,徐徐亮出曼妙的身姿。然而,人们在啧啧称赞建筑之美的同时,也带着很多疑问:这个艺术机构如何一边应付一天50万元的运营成本,一边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三年多过去了,国家大剧院以每年接纳90万人次观众、3亿元的票房收入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成为国家文艺繁荣发展的有力见证。

        演出经营:形成巨大的艺术引力

        为参加学校组织的赴大剧院演出的话剧《牛虻》,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学生小赵放弃了某电影女一号的角色。2008年广州芭蕾舞团携《梦红楼》首次亮相大剧院,为此他们甚至拒绝了德国的演出邀请。到大剧院演出到底意味着什么?正如小赵说的:“能在这里演出,就是对我艺术上最大的认可。”

        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等顶级名团纷至沓来,洛林·马泽尔、阿巴多、小泽征尔等大师一一登场。从开始时“盛情邀请他们来”,到今天“他们主动联系来”,大剧院逐渐成长为一股国际艺术的时尚潮流。美国OPUS 3艺术经纪公司高级副总裁大卫·鲍德温评价道:“这里有在中国最符合国际标准的演出管理运营方式,科学的舞台管理、经营理念为整个世界演出市场带来了一缕清新之风。”

        数据最有说服力:截至2011年9月底,国家大剧院共策划组织商业演出2837场,共有国内外六百余个艺术院团,11万人次艺术家登台演出;来自全球54个国家和地区的七十余支演出团体完成了他们在中国的首秀,150多个在近十年来新创作的国内新剧目与广大观众见面;形成新春演出季、夏季演出季、秋季演出季三大演出季和国家大剧院院庆演出周的全年演出设计,并拥有中国交响乐之春、五月音乐节、歌剧节、漫步经典音乐会等多个演出品牌。

        剧目生产:打造闪亮的文化名片

        “大剧院不是简单物理概念上的剧场,而是有着活跃艺术创作和生产能力的艺术机构。创作生产自己的艺术产品,也是我们安身立命并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表示。

        2008年3月,与普契尼节日基金会合作的国家大剧院版《图兰朵》首演,来自中国作曲家的最后18分钟续写,让“中国公主”焕发出独有的东方神韵。2009年,与意大利威尼斯凤凰歌剧院联合制作的《蝴蝶夫人》和与意大利帕尔玛皇家歌剧院联合制作的《弄臣》在赢得观众喝彩外,也为联合制作模式提供了成功范例。

        2010年春天,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和管弦乐团相继成立,将大剧院艺术生产与创作能力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从这一年开始,大剧院接轨国际歌剧的制作潮流,邀请国际一流的主创团队,集聚海内外活跃的一线歌唱艺术家,打造国家大剧院版本的歌剧剧目。《卡门》、《茶花女》、《托斯卡》、《蝙蝠》、《灰姑娘》相继问世;著名导演弗兰切斯卡·赞贝罗、弗朗哥·里帕·迪梅亚纳、强·卡洛等知名艺术家在这里留下了他们“打工”的身影。与此同时,以西洋歌剧演绎中国题材的剧目也掀起新的热潮,原创歌剧《西施》、《山村女教师》、《赵氏孤儿》相继涌现。

        艺术普及:充实百姓的精神生活

        每个周末,“80后”姜黎都会来大剧院,看周末音乐会、听艺术讲座,“我已经从流行音乐的粉丝‘叛逃’为古典音乐迷了”。“艺术改变生活”——这一国家大剧院的核心价值理念,已经成为无数艺术爱好者的亲身体会。

        三年多来,国家大剧院大力开展“滴灌工程”,实施公众艺术普及教育,平等分享和消费公共艺术资源与产品,让艺术走近每一个人。国家大剧院副院长邓一江强调:“大剧院把对大众进行艺术普及教育作为长远发展的根基,和经营演出同时并存、两者并重。”截至2011年9月底,大剧院共举办艺术普及教育演出和活动3950多场、观众多达180多万人次。

        青年作曲家郝维亚已经记不得自己参加过多少次大剧院的艺术讲座了,“我的周末好像都给大剧院了。”像郝维亚这样投身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事业的还有很多,其中既有小泽征尔、艾森巴赫、严良堃、梅葆玖、郎朗这样的艺术家,也有刘雪峰、陈立等知名的专家、学者。邓一江指出,“普及并不等于凑合。我们在与世界顶尖院团签订演出协议时,也要求他们尽量配合普及性演出或教育课程,有这些国内外优秀院团的积极参与,也提升了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的品牌号召力与艺术质量。”

        (本报记者 李 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