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04日 星期五

    聚焦欧债危机

    希腊公投:要主权还是要欧元?

    《 光明日报 》( 2011年11月04日   08 版)
    图为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宣布12月4日举行公投。

        上周结束的欧洲理事会暨欧元区首脑峰会就解决欧债危机达成一揽子协议,同意减少希腊50%的债务,并增加欧洲救助希腊的资金。紧接着,10月31日,希腊政府令人吃惊地宣布对欧盟新救援计划将举行全民公决。

        希腊的“决定”在希腊和欧元区引发恐慌,欧洲股市11月1日、2日均普遍下跌。国际社会担心希腊民众会由于反对采取进一步的紧缩措施而否决刚刚出炉的解决欧债危机计划,最终甚至可能导致希腊不得不退出欧元区。尽管这样的结局与帕潘德里欧政府推动公投的意愿背道而驰,但全球金融市场的激烈动荡,证明这样的担心是有根据的。

        希腊公投的决定甫一宣布,萨科齐总统和默克尔总理立即召开电话会议相互通气。据悉,G20峰会前,法国总统萨科齐、德国总理默克尔以及欧盟、欧洲央行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负责人,于2日在戛纳举行紧急会议,共商对策。德法两国领导人决心联合欧盟伙伴,共同保障欧盟峰会决议的推行。法国总理菲永在法国国会讲话时说,希腊人必须尽快作出决定,这是一个关系到是要主权,还是“要欧元”的大问题。据称,萨科齐和默克尔在戛纳也将用“最后通牒式”的语言向希腊喊话。

        此间舆论普遍认为, 希腊政府此时作出这一决定,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意图:

        第一,延续政治生命。为获得摆脱债务危机急需的救援贷款,希腊政府两年多来不得不一次次出台不得人心的紧缩措施。这些以增税、减薪、裁员和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紧缩措施,在招致国内民众激烈反对的同时,也使帕潘德里欧在政治上付出惨重代价。举行全民公决,则可以转移国内要求提前举行大选的压力,而且不影响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的执政地位。

        第二,缓解国内民众的对立情绪。希腊政府为解决债务危机推出的一系列紧缩措施触动了民众的根本利益,普通民众的收入至少缩水四分之一。因此,紧缩措施实施以来,小规模的抗议活动几乎天天都有,大规模的罢工每个月都会有一两次。全民公决将把国家面临的尖锐问题直接诉诸民众,让希腊人民通过手中的选票而不是街头抗议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有利于缓和国内的紧张对立气氛,也减轻了执政党和帕潘德里欧本人面临的巨大压力。

        第三,在国际上争取更大支持和同情。本来,10月27日凌晨欧元区领导人提出的解决希腊债务危机新方案将使希腊的债务减少1000亿欧元以上,这对希腊摆脱债务危机极为有利。但作为这一方案有机组成部分的紧缩和改革措施,仍然无法获得国内普遍认同,帕潘德里欧面临在国际上寻求更大支持的压力。帕潘德里欧选择的宣布全民公决的时机,正好在二十国集团峰会前夕。全民公决后果难料,如果新救援方案被否决,希腊可能出现债务违约乃至退出欧元区,这将对欧盟及世界经济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欧盟及二十国集团可能会高度重视希腊债务危机问题,有可能对希腊作出更多承诺,它反过来将增强帕潘德里欧的执政地位。

        另据报道,在面对严重的债务危机之下,希腊政府11月1日突然撤换了多名军方高层人士,包括海陆空三军的参谋长。报道说,此举被认为是为了阻止可能发生的军事政变。根据希腊国防部发表的声明,政府外交与国防委员会1日召开会议,在总理帕潘德里欧的主持下,并根据国防部长的提议,决定让国防参谋长以及海陆空三军的参谋长退休,但声明中没有提及这次改组的原因。

        舆论普遍认为,在目前希腊政府风雨飘摇的情况下,不能排除军方出面干预的可能性。1967年至1974年的七年间,希腊就曾经历一段军政府统治时期。

        分析人士认为,希腊公投决定引发的一系列震荡,将在欧盟政坛以及全球金融市场持续“发酵”,由此震撼欧元区一些基本管理规则,甚至欧盟的一些根本治理思路,如“一致同意”原则等。虽然从理论上讲,欧盟无权干涉成员国的内政举措,但现实是,一些成员国内政,已经将欧元区的命运和欧盟的前景“拴”在了执政者自己的政治生命上,而这对欧盟政治和经济政策造成了重大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欧盟正面临一场“治理革命”。

        (本报布鲁塞尔11月3日电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何 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