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02日 星期三

    新鲜事20

    码头工人的“穿针”“飞燕”

    《 光明日报 》( 2011年11月02日   07 版)
    图为工作中的戴治国 本报通讯员 李玉寨摄

        山东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在50米高的桥吊驾驶室里,34岁的戴治国两手紧握着操纵手柄,低着头,透过脚底下的玻璃窗,全神贯注地盯着吊具,将船上的集装箱一个个吊到地面的卡车上。

        桥吊是港口集装箱作业的主要机械。一台桥吊高96米,长123米,全是钢结构,重2300多吨。

        戴治国干桥吊司机已经13年了,算是“老码头”了。他说:“在50米高的驾驶室里,当你驾驶着这个庞然大物时,会有一种腾云驾雾的感觉,棒极了。”

        其实,这种“很棒”的感觉背后,却是不为人知的巨大付出。

        “集装箱船舶大都是班轮,作业时间是有限制的。有时为了保班船,常常是一个班8小时全在驾驶室里坐着,班中餐也在这里吃。”在记者的要求下,戴治国算了这么一笔账,“一个班平均装卸350个自然箱,每个箱子需要双手平均操作10次,加上吊具空驶,每个班要操作5000余次。一个班下来,手都僵了,脖子发直。”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平日里戴治国苦练绝活“显新穿针”和“王啸飞燕”。这两个绝活是他的师兄赵显新和王啸创造的,意思是操纵吊具要像穿针一样准确,像飞燕一样轻巧。

        每天,他都要坐在不足四平方米的驾驶室里,眼盯着吊具,提升、下落、抓箱、回移、定位、安放……随着双手娴熟操控的手柄,吊具抓着30多吨重的集装箱在空中移动,一个个作业步骤准确而又平稳地完成。

        一个班下来,走出驾驶室,眺望正在离泊的集装箱大船,戴治国疲惫的脸上写满了自豪。

        在青岛港,像戴治国这样的桥吊司机有200多人。依靠他们的双手,每年1200多万标准箱从青岛港运往世界各地,让青岛港真正成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海陆统筹的重要纽带和桥梁。

        (本报记者 张 淼)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