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01日 星期二

    光明时评

    孝子岂能靠“工程”培养

    作者:周 正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01日 07版)

        据报道,由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开展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近日在北京启动。该工程将吸收孔子、孟子、曾子等圣贤有关孝行教育的思想精华,结合国内外青少年专家和成功培养孩子成才的优秀家长的先进理念和经验,计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培养百万中华小孝子,为全国亿万孩子树立道德榜样。

        道德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在青少年中开展孝行教育,引领青少年从小养成孝亲敬老的美德,是促进整个社会道德风气改善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我们将孝心片面理解,将孝子通过“工程”来培养,其结果不仅会一无所获,恐怕还要南辕北辙,在背离孝心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是道德的基础,是诸多伦理观念的前提。“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作为有灵性的人类,更要有过之。在孝的基础上,中国传统道德还把“孝”、“悌”相连,由家庭推向社会,把家庭内部之爱普遍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终构成全社会的共有道德准则。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这种从家庭伦理发散出来的道德观,更多地强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陶冶和感化,而把道德形式化的种种行为,则会破坏人发自内心的道德感。

        回头再看这个孝子工程,虽然它有促进青少年道德培养的良好初衷。但这种用工程来促进道德的行为,根子上却还是教育的“流水线思维”,是“己所不欲强施于人”的一次行动:幻想有一个“完美”的道德标准,在此标准下,只需要工程的宣传、教育、评估机器开动,孝子就能如小汽车一样,一个一个跑出来,大小一样,水平相当。

        退一步讲,如果真要把培养孝子做成工程,那就得完全按照工程的模式来,事先有设计、中间控流程、最后也要来个工程验收,看是真正的民心工程还是豆腐渣工程。孝子的标准是什么?听多少次父母的话、给父母做几顿饭还是每月给老人多少零花钱……对此,不用现在的公众评价,孔子早就有过批评:“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极力反对形式主义的孝心,强调真正的孝顺是一种心存感恩的“敬”。因此,培养孝子最重要的是通过道德教育,激发人内心的道德感。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也看到许许多多的“孝心工程”:数百人集体给父母洗脚、老师给学生布置孝心作业等。事实证明,这种活动不仅不能激发青少年的孝心,反而让他们产生“是谓能养”的作秀感。

        培养真正的孝子,要多一些行胜于言的道德激励,少一些浮夸炫耀的形象工程,在社会福利、公共设施等方面更关爱老人,发扬尊老爱老的社会风尚,宣传那些真心尽孝的道德楷模……如此,随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转变,青少年经过耳濡目染,自然会激发出感恩父母、尊敬父母的孝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