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01日 星期二

    江苏如皋老年人笑言:

    这样的文化生活让我更长寿!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01日 09版)

        近日,国际自然医学会中国支部、世界长寿乡调查团确认江苏如皋为“世界长寿乡”,使如皋成为继中国广西巴马、中国新疆和田、巴基斯坦罕萨、外高加索地区和厄瓜多尔的比尔卡班巴之后的第六个“世界长寿乡”。

        目前,全国百岁以上老人约44000人,如皋市就有265位,占全国总数的千分之六,位居全国县(市)之首。到底是什么让如皋人如此长寿呢?近日,记者走访了如皋,发现其长寿秘诀不仅来自于舒适宜人、绿色低碳的自然环境,更来自于和谐包容、淳朴厚善的人文文化氛围。

        古城如皋自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建县迄今,已有1599年的历史,在其现存的7部县志中均有长寿史料的记载。

        历史上,如皋有大量的诗词书画、百岁牌坊、名家寿匾等长寿文化物质遗存。如今,该市拥有10多处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多处现存工艺传承地和革命纪念地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0000余册珍贵古书经、史、子、集和9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经过挖掘和修复的如皋文化符号,作为长寿文化的传承载体,切切实实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这里是我们如皋人寻找历史,传承文明的精神家园。”市民在如皋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下了这样的真情话语。

        宽阔的居民广场上,柔和的灯光下,一群神采奕奕的男女老少正迈着娴熟的舞步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这样的文化生活已悄悄在如皋农村落地生根,广为群众接受。

        “走,跳舞去!”如皋白蒲镇沈桥村六十四岁的周大妈,“村里要举办农民艺术节了,我们这把老骨头也得跳一跳,越跳越长寿!”说着,周大妈便和同伴们秀起了专门编排的舞蹈。每逢艺术节,文艺表演、“五好家庭”评选,趣味游戏竞赛等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深受群众喜爱。“人们都把广场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许多人大老远专程赶来参加活动。”大家纷纷说道。

        受启于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热情,2010年,如皋文广新局把图书、歌舞、电影送到村间田头,实现了从“送文化”向“种文化”的转变,现在发展成了老百姓津津乐道的“乐一天”农民艺术节。

        如今,如皋的公益文体活动已经深入社区乡村。每年如皋送戏下乡100多场次,民间文艺团体演出23000多场,图书流动服务点遍地开花。“我们努力使文化阳光照亮如皋每一扇窗户,因为只有大众唱主角的文化才是繁荣的文化。”如皋市委书记陈惠娟对此深有感触。

        难能可贵的是,如皋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需求有着别样的关怀:在文化馆成立的“新市民俱乐部”,免费向新市民开放;该市每年举办“欢乐进工厂、慰问建设者”专场文艺演出;市文广新局组织流动图书、演出、展览、讲座和电影等送到工地现场。如皋不仅仅满足于文化的遍地开花,更着眼于质量的提升。如皋民间剧团大胆走出去,逐渐形成了叫得响的文化品牌,该市九鼎艺术团参加了上海世博会江苏周的演出,并在首届中国老年艺术节上拿回3个金奖,在韩国国际老年艺术节斩获3金1银。“我们老年人参加文化艺术团,还能走出国门在国际上赢得荣誉,这样的文化生活让我更长寿!”该集团的一位老年演出团成员满怀自豪。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张金凤)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