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01日 星期二

    高端调研·贯彻群众路线⑥

    扶贫工作责任重于泰山

    ——广西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调查与思考
    调查人:郭声琨(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01日 15版)
    2009年1月18日,郭声琨在百色市田东县调研时,与当地干部群众一同参加水利支渠清淤劳动。

        对广西这样一个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而言,贫困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还是社会问题。每一次到贫困地区调研,我都倍感责任重于泰山,倍感任务繁重紧迫,可谓“寝食难安,食不甘味”。在开展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中,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方式,加大力度,群策群力,艰苦拼搏,全面夺取扶贫攻坚新胜利。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必须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广西是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有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49个,占全区县(市)总数的近一半。按国家现行的1196元扶贫标准,到2010年底,全区尚有农村贫困人口388万人,占全区农村人口近10%。对广西这样一个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而言,贫困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强化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核心理念,必须把扶贫这一广西最大的民生工作抓紧抓好。

        每一次到贫困地区调研,我都倍感责任重于泰山,倍感任务繁重紧迫,可谓“寝食难安,食不甘味”。最近,结合学习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我再次来到百色市田东县蹲点,解剖麻雀,以点带面,就我区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做些调查研究。这也是我从2008年以来,第18次到田东调研。

        贫困地区发生的深刻变化令人欣喜,扶贫攻坚取得的经验弥足珍贵

        田东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同志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联系点。2008年10月和2011年4月,吴邦国委员长两次到田东视察,先后作出了做好特色农业等“五篇文章”、解决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等“五大问题”的重要指示,这既为田东县明晰了科学发展的新路子,更为全区科学发展、扶贫开发明确了方向。为贯彻落实吴邦国委员长的重要指示精神,我多次深入到田东调查研究、现场办公,在全区实施一系列扶贫惠民工程,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次我又来到地处大石山区的田东县作登瑶族乡陇穷村调研。“陇穷”,即“又山又穷”的意思,位于作登瑶族乡北部,属典型的大石山区,“九分石头一分土”,是田东县95个贫困村之一,全村7个自然屯184户759人,人均耕地面积仅0.3亩。2008年我第一次到陇穷村时,看到绝大多数人家住的是茅草房、木板房,吃的是玉米糊,盖的是分不清颜色的破棉絮,几乎没有什么家用电器。新中国成立快60年了,贫困山区群众过的还是这么苦的日子,真让人心酸!村民向我这样描述陇穷村:“我们陇穷苦情多,推开房门就爬坡,九分石头一分地,能做几多吃几多。”近年来,在中央和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入资金2700多万元,对陇穷村开展了通村公路、人畜饮水工程、沼气池建设、屯屯通电、茅草房改造、改善办学条件等十个扶贫攻坚项目。

        而今,我站在陇穷村陇穷屯山口放眼望去,陇穷屯已旧貌换新颜,崭新的小洋楼错落有致,水泥公路蜿蜒而过,村容整洁有序,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赫然屹立在我的面前!“国富民乐山河呈瑞气,政通人和日月耀春晖。”这是村民谢志行家门口贴的一副对联。最近两年多,谢志行建成了小洋楼,家里新添了电视机、冰箱等,儿子和媳妇外出打工挣钱,自己在家里搞起了养殖业,日子越过越红火。“家家户户都变样了!”谢志行紧紧握着我的手说。站在山底仰望,能清楚地看到半山腰上两个分别写着“饮水思源”、“铭记党恩”的大型水泥圆柱体。一位村民风趣地对我说:“那是我们的‘水立方’——新建的公用大水池。”陇穷屯过去每年缺水120天左右,村民只能到5公里外的龙须河去取水。2008年10月,投资近80万元建成了两个大水柜,可蓄水800立方米,每户家里都接上了自来水管。村旁的一片空地上,采取“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新建成了一个肉猪集中养殖小区。村民还大力发展养鸡业,家家都养起了肉山鸡,最多的养殖户年出栏500羽以上。在政府的帮助指导下,80多名村民走出大石山,到百色、南宁、广东等地打工。经过社会各界的扶持和村民的自力更生,陇穷屯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780元提高到2010年的1370元。看到村民们笑容可掬、精神焕发、日子越过越好,我打心眼儿里感到高兴!

        随后,我又来到田东县祥周镇中平村调研,这个以前贫穷落后的山村,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广西香葱第一村”。全村香葱种植面积达4000亩,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种上了香葱,并辐射带动了周边村庄发展香葱种植业。现在中平村香葱每天销售量达2万公斤以上,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一村一品”。2010年中平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10118元,成为田东县第一个实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超万元的村。

        中平村共产党员、香葱销售经纪人李玉华告诉我,以前大多数村民没有种植香葱的经验,香葱处于种植分散、粗放管理、各自营销的状态。针对这些问题,中平村党支部深入调查研究,找准大力发展香葱种植业的对策,组织村民们成立了香葱合作社,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走上了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路子。中平村还紧紧抓住农村金融改革契机,推进小额农贷,开通广西首家屯级自助银行,破解了农村经济发展金融服务难题。中平村村支书李学民对我说,村民“钱袋子”鼓起来后,没有停滞不前,而是富而思进,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如今的中平村,田园香葱化,路网田园化,村庄果园化,服务社区化,建成了一个特色鲜明、整洁有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村民自豪地说:“科学发展真实在,家乡变化好又快!”

        陇穷村和中平村的变化,既是田东县扶贫开发取得重大成就的缩影,也是广西众多贫困山区发展变化的生动体现。我了解到,现在的田东跟两年以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县域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8年田东县在全区109个县市区中排名第78位,2009年排名到第6位,进位72位,2010年县财政收入突破了10亿元。田东县还被评为“广西科学发展十佳县”之一、“中国西部最具特色产品之乡”等。二是基础设施有了大改善,尤其是水利和交通。这两年,水利投入4.6亿元,恢复和改善了灌溉面积5.2万亩,解决了16.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交通投入1.88亿元,完成了95个贫困村通村水泥路建设,解决了33万多人的出行难问题。三是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田东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008年3312元,2010年达4451元,两年增加了1139元。贫困人口从2008年的78600人减少到2010年的48000人。四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重大成效。田东县把基层党委政府的工作职能和服务平台前移,分级构建了县、乡、村、屯、户五级“农事村办”服务网络,变“群众跑腿办事”为“干部跑腿服务”,实现了证照村里办、补贴村里领、农资村里买、技术村里学、小病村里治、矛盾村里调。

        我通过解剖陇穷村、中平村和田东县这几只“麻雀”,深切感受到我区扶贫开发工作创造了很多宝贵经验,概括起来主要就是“五个始终坚持”:一是始终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不动摇,在组织机构、政策措施、工作力度、投入强度等方面都贯穿这一要求。二是始终坚持“三个围绕”强力攻坚,围绕拓宽群众增收门路、着力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围绕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提高群众基本素质、着力发展贫困地区社会事业。三是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扶持的工作方法,积极探索并创新推广扶贫开发新模式。四是始终坚持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形成全社会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五是始终坚持夯实基层基础,在扶贫攻坚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贫困地区的贫穷状况仍然令人揪心,扶贫攻坚的任务十分繁重艰巨

        我在调研中了解到,全区许多贫困村像陇穷、中平村一样,经过多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多年的艰苦奋斗,发生的巨大变化使我感到无比欣慰,存在的严重问题使我感到任重而道远。深刻剖析全区作为“整村推进”的4060个贫困村的情况,主要问题是: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但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大石山区“两缺”(缺钱、缺粮)、“两难”(交通难、喝水难)十分突出,是扶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致贫因素十分复杂,在解决温饱的人口当中,有一部分收入不稳定,因灾、因病、因学、因失业等原因导致返贫,近年全区新增因灾返贫的村就有1191个;贫困程度深,赤贫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我在大石山区、边远地区、高寒山区、边境地区调研中看到,许多村民走的是崎岖坎坷的羊肠小道,喝的是长期贮存的水柜水,住的是茅草房、木板房、泥坯房。每次下去调研,心情格外沉重,灵魂得到净化,动力更加充足。扶贫开发责任重于泰山,工作刻不容缓,必须摆在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从全区总的情况来看,目前,广西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社会发展程度低等多种致贫因素尚未根本解决,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区情尚未根本改变,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贫困人口多,自然条件恶劣,工作难度大,扶贫成本高。经过多年扶贫攻坚,我区农村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800万人减少到2010年的388万人,在贫困标准线提高的情况下,10年累计解决了412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剩下的388万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条件恶劣的大石山区。据我调研统计,大石山区人均耕地不足0.5亩的有37万户160万人,不足0.3亩的有9万户50万人。解决贫困群众的生存难、生活难、发展难问题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和难点。同时,新十年的扶贫标准将有较大提高,按照新的扶贫标准,我区的贫困人口还有大幅增加。二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贫困乡村公共服务能力低,行路难、饮水难、通讯难、上学难、治病难等仍然十分突出。三是扶贫产业支撑力不强,农民收入低,贫困群众收入更低。2010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543元,占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的77%;28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454元,占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的58%。四是贫困群众素质普遍较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五是少数领导干部扶贫意识比较淡薄,投入的物力和精力都不足。

        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区的全面小康;不实现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就谈不上全区人民的共同富裕。扶贫开发工作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大局。广西必须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持久战”。

        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贫困地区群众同步进入小康

        从田东回来后,我对这次调研进行了认真思考,并反思总结过去10年扶贫工作的经验教训,深刻分析我区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深感到扶贫攻坚的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措施,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贫困地区群众与全区各族人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

        强化扶贫意识,形成全社会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扶贫既是行善积德、雪中送炭、关爱穷人的伟大事业,又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造福人类的德政工程。不解决贫困问题,不仅是一家人受穷、一辈子受穷,而且是祖祖辈辈受穷。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扶贫攻坚的长期性、艰巨性、紧迫性,真正把扶贫当作最大的民生问题,带着深厚的群众感情、带着重大的政治责任、带着愚公的攻坚精神,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动员全社会的强大力量来集中攻坚。

        加强“顶层设计”,把扶贫攻坚作为系统工程、综合施策。扶贫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强化总体规划和宏观指导,科学谋划新10年的扶贫战略、政策体系。结合实际,进一步制定出台我区工业扶贫、产业扶贫、生态移民扶贫、教育科技扶贫等政策,进一步完善扶贫项目用地、税收、人才等方面措施,进一步整合各部门扶贫资金、涉农项目资金,加快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条件。扶贫攻坚必须坚持基础设施先行,优先在贫困地区进行水土保持和小流域治理,加强贫困地区行政村路网、山区小型农田水利和基本农田、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危房、茅草房改造力度,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和着力点向贫困地区倾斜。

        加强产业扶贫,夯实扶贫开发的物质基础。产业扶贫是最根本最长远的扶贫。立足资源优势,科学选定扶贫产业,广泛覆盖到贫困村贫困户。引导企业、产业、园区向有条件的贫困地区布局。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做好扶贫龙头企业与贫困村的产业开发对接。当前要大力实施“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十二五”期间建设10片以上特色优质高效、连片在1000亩以上、辐射覆盖贫困村农户1000户以上的种植示范基地或特色高效养殖基地,扶持100家以上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扶贫龙头企业,通过示范基地和扶贫龙头企业带动1000个以上贫困村成为产业化扶贫示范村。

        加强科教扶贫,提升贫困地区群众整体素质。扶贫先扶智,扶智先学技,治贫先治愚。把科教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达到“培训一技、发展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实施“雨露计划”扶贫培训攻坚工程,帮助贫困地区劳动力获取职业等级资格证书。

        加强生态扶贫,增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扶贫开发并重,继续大力实施生态扶贫工程,探索建立生态补偿、资源补偿机制,加强大石山区石漠化治理,加快发展生态经济、林下经济。实施生态扶贫移民搬迁攻坚工程,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将全区只有通过搬迁才能根本解决脱贫的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和产业开发方式,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预期目标。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强化扶贫开发制度保障。把扶贫开发任务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帮扶、群众主体、科学管理”的大扶贫工作格局。最近我区决定“十二五”期间继续实行“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定点扶贫工作责任制,完善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工作考核机制,扶贫攻坚任务不完成,挂点不脱钩,干部不离村。

        敬启“贯彻群众路线·高端调研”10月25日刊发了周强同志的《转方式的重要目标和着力点——关于长株潭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下期将刊发李鸿忠同志关于湖北省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的调查报告,敬请关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