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馆 藏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31日 15版)
    宋徽宗“欲借”“风霜”二诗帖,纸本,楷书,33.2 x 63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徽宗二诗帖,第一首推求绘画技法,第二首为歌咏梅花之作。尤其前者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欲借嵯峨万仞崇,故将工巧状层峰。

        数寻苍色如烟合,一片盘根似藓封。

        院宇接连常藉竹,池亭掩映却凭松。

        分明装出依岩寺,只欠清宵几韵钟。

        这首诗的着眼点在于推求山水画的创作技法。

        首联先从山水画的远景布局入手。嵯峨,山势高峻的样子,这里当借指山水画中用以表现山石、峰峦的“皴法”程式。宋徽宗的山水画,向以古拙简朴著称,由此或许可以推知诗中“嵯峨”的意象。

        下面四句接续前意,进一步说明不同景物的点染之法。“苍色如烟合”,或从王维《终南山》诗之“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化用而来。不同处在于,王维是亲历其间,故诗句给人以亲切的感觉,而徽宗此作既是议论绘画技巧,则显然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因而多了些冷静的观照。这种烟云渲染之法,代表了中国山水画局部藏景的构图方式,通过营造一种视觉错觉,来达到表现峰峦起伏、绵延不尽的艺术张力。

        诗人告诉我们,营造画境,院落居室须设置竹林来隔断,方显得深邃;池塘亭廊要凭借松柏的掩映,才显得含蓄。这一方面,如果观者想有一个庭院完整的感觉,就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联想与想象,对视觉辅以合理的补充,由此,便产生了“笔断意连”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因为有了“院宇”、“池亭”的设置,虽然“人”并未露出行迹,却足以令观者领会人的存在,从而使画面呈现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美感。

        尾联点出院落的真实身份。“钟声”二字带给人无限遐想,使得文字得以超越无声的载体,而予人以余音袅袅的艺术享受,反能为读者留下无尽的余味。

        从全诗看,诗人既能准确地说明绘画的基本技法,在诗意的勾连和语言、意象的运用上,又能兼顾到诗歌形式的艺术感染力,充分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激起读者的艺术想像力,可见诗人对绘画艺术的深入体察,及其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和无比深厚的艺术功力。

        (邹志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