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海派文化再逢春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31日 12版)
    前身为上海火柴厂的商标火花馆
    金山农民画

        十月的上海,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创立12载的上海国际文化艺术节如约而至,赴浦江两岸一场文化的盛宴。世界一流名团带来的经典剧目,精彩纷呈的原创大戏,汇入红红火火的群众文化生活。

        就在不久前,具有80多年历史的上海文化广场在百老汇“音乐剧女王”的曼妙歌声中重启大幕;亚洲规模最大的上海艺博会成交迈入“亿元时代”;汇聚15万种图书、近500家出版社、400余场读书活动的上海书展,令这座城市书香悠绵……文化,正在为这个国际都市打上最厚重、最鲜亮的底色,而这座都市也正赋予文化最丰满、最生动的活力。

        塑造城市的精神气质

        行走在上海,不经意间,总能邂逅文化。苏州河边的莫干山路50号文化创意产业园名播遐迩;从静安寺到安福路,一连串剧场和话剧大厦组成的演出带让各地话剧迷们艳羡;浦东的东方市民音乐会即将演满300场;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已走过16年,吸引130多万人次参与……

        充满魅力的文化图景背后,是上海近年来着力打造“15分钟文化圈”的努力。

        “写写画画境界高,唱唱跳跳心情好”,长宁区新华街道社区健身队的老中青队员们这样说。“春光推开诗歌门,春意盎然话人生”,宝山区顾村镇的诗友们这样写道。邻里纠纷少了,社区变和谐了,生活的幸福指数更高了。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凝聚力和团结力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说,“‘十二五’期间,上海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要继续保持领先,这是个硬指标。”他强调,要切实增强文化体制改革的紧迫感,充分认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对于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意义。

        寻找文化的多样表达

        连演112场,吸引13万人次走进剧院,票房收入突破4500万元——10月20日,北京世纪剧院座无虚席,人们从城市的各个角落赶来,欣赏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在北京的收官之作。这部由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联手打造的百老汇经典,创造了国内音乐剧演出的多项纪录。

        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许舒亚又一次坐在观众席上。“我在现场看到,所有观众真的是发自内心地喜爱。”许舒亚兴奋不已,“《妈妈咪呀!》是将西方经典剧目移植到中国的成功案例,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一次超前的、勇敢的实践。”

        从上世纪80年代石破天惊的《曹操与杨修》,到如今《贞观盛世》、《廉吏于成龙》、《成败萧何》组成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双高”的新编历史剧三部曲,上海京剧院用京剧之“旧瓶”装时代精神之“新酒”,精品力作迭出,缔造了全国瞩目的“上京现象”。运用“中国元素”改编莎翁名著,上海京剧院大胆出新,推出新编京剧《王子复仇记》,继在欧洲地区获得好评后,再度成为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上最受瞩目的“明星”。

        上海是中国的缩影。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汇融通,开花结果。这里曾是中国现代出版印刷的源头、电影的发祥地、舞台艺术的大码头,孕育了中西合璧的“海派”文化。而今,开放、创新、多样的精神,依然流淌在这座城市的血脉中。“上海制造”、“上海出品”的文艺创作正显示出日益强劲的整体实力。

        凝聚发展的蓬勃力量

        一部《喜羊羊与灰太狼》,600万元制作成本,却在两个月内创造了8000多万元的全国票房;一台《时空之旅》,演出已超过1500场,收入超过1.5亿元,不光拯救了奄奄一息的上海马戏团,还开拓出传统表演艺术在当代中国不可限量的文化消费空间……

        以上影集团为代表的电影制作企业积极融入全球竞争,参与国际国内多部影片的投资,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全国首家转企改制的出版文化单位,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在全国“十一五”和“十二五”重点图书规划列选项目中都居同行第一,市场竞争力和内容创新能力大大提高……这一切,源于创意的魅力、体制的活力。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说,一座城市在交出漂亮的经济成绩单的同时,也必须将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上海要加快改革创新,抢占文化发展制高点,“让创新思想自由流动,使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努力使上海成为创新、创意持续涌动、创造活力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

        (本版照片除署名者外均为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