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学习体会

    深化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三题

    作者:王虎学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31日 11版)

        价值是文化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既是一种文化自觉,也是一种价值自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到“兴国之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的高度,并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因此,如何深化对这一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命题的研究,就成为广大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实际上,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直都是理论界研讨的热点。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更好地凝练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应该从理论上厘清如下三个问题。

        ■从价值观分化与整合的逻辑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观的分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现实语境。现代社会生活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分化。所谓分化,是指事物由同一性、同质性向多样性、异质性的演化过程,而社会分化所指认的就是社会各领域从“合一”走向“分离”且指向不同价值的历史历程。因此,社会分化不仅体现为社会领域的相对分离,也体现在价值领域的分化上。诚然,分化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标志,但是过度分化或分化过度就会成为社会问题滋生的温床。就当代中国而言,随着社会分化的加剧,中国已经进入了矛盾和问题的凸显期,贫富分化、生态恶化、价值冲突、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等问题屡见不鲜。实际上,在这些社会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深层问题,是由价值分化乃至价值冲突所引致的价值共识危机。

        价值观的整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指向。从逻辑上看,过度的社会分化必然要求相应的社会整合,同样,价值观的过度分化也呼唤价值观的整合。需要注意的是,相对于刚性的“强”的社会整合而言,价值观的整合是一种柔性的“软”整合,是在对社会核心价值理念达成共识基础上的一种认同性整合,这就必然要求一个社会拥有能够为其成员共同认可并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核心价值体系。法国学者吉尔·利波维茨基曾指出: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绝不是一种“奢侈”,可有可无,相反,它是集体生活自身的条件,它可以帮助个体彼此照顾,具有共同目标,采取共同行动,一句话,没有价值体系,就没有可以再生的社会集体。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在应对经济体制转轨期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特别是价值共识危机的基础上而提出的凝聚人心、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强大价值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社会主义”价值共识的重塑,它不仅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判断是非得失、做出价值选择提供了一个相对统一、比较可靠的价值标准,也有利于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形成共同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共同理想;坚持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形成共同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共同规范。

        ■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高度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价值”在意识形态层面的展开。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作为“被意识到了的存在”,是“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正是在把意识形态理解为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思想体系的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化的思想体系”和“观念形态的国家机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体现着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表达着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引导着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决定着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总体特征和基本方向,从而也是整合并引领社会主义社会多样化价值取向的核心价值理念。 

        实际上,在西方普遍流行的“意识形态终结”这一社会思潮的背后潜藏着意识形态领域的危机。冷战结束以后,尽管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种种迹象表明,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的战略不会改变。美国智囊库兰德公司于1999年6月向美国政府提出的建议报告称,美国的对华战略应该分三步走,其中第一步就是“西化、分化中国,使中国的意识形态西方化,从而失去与美国对抗的可能性”。对此,中国共产党人一贯保持着清醒的认识。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先从搞乱人们的思想下手。”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真正自觉。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依然是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作为中国社会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觉反思,也是人们认同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根据,更是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精神的太阳”。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不同于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这个“精神的太阳”,因为后者无论“照耀着什么事物,却只准产生一种色彩,就是官方的色彩”,相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的太阳”必然会“闪耀着无穷无尽的色彩”,因为它是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形成的社会共识。

        ■从中国特色的方向去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彰显“中国特色”。事实上,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都与本国的文化土壤、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20世纪50、60年代,许多非洲国家的社会主义信念都含有本国传统的内容,如加纳总统恩克鲁玛所倡导的“非洲式社会主义方案”就是以非洲的乡村秩序为前提的。当然,基于当代中国的特定历史语境而提出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要彰显“社会主义”的价值意蕴,而且力图凸显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逻辑,突出“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是在中西古今各种价值观念的碰撞与融合、冲突与消解、传承与超越的历史过程中自觉建构起来的。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这一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方向来看,它本身意味着一种现代价值观念的生成。“现代价值观念在一定的国家、民族的传统中生成,但并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总是与传统的和现行的价值观念相冲突、相斗争中生成的。这样一种生成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观念上的革命。”但是,“相对于世界的存在、现实、事物的既有状态而言,价值现象具有某种超越的性质,它是产生于现实和实践,又高于现实的现象。要准确地把握价值现象的本质和特征,就必须深入全面地理解人类的生活实践,实事求是地考察人类生活实践的表现和逻辑,才能得出科学有效的结论。”

        由此可见,生活实践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就是致力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探寻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伟大实践。在价值本质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依此看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无疑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