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27日 星期四

    电视文化必须讲究文化品格

    张振华 《 光明日报 》( 2011年10月27日   02 版)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电视文化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缺乏创新、跟风克隆、粗制滥造的现象也不容回避;各类晚会过多、过滥、过于铺排、过于豪华;不顾中国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大颂盛世、不讲危言的现象也普遍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自觉的缺乏。

        所谓文化自觉,主要是指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与担当的认真负责。电视文化属于大众文化,当然不能要求电视节目都像经典那样不朽。但电视文化也必须讲究文化品格,也必须讲究哲学思维和哲学品格,它应该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表达他们的文化主张、文化诉求、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应当看到,社会文明发展到今天,人们的眼界广了,教育水平、欣赏水平、审美要求高了,虽然一些低格调的节目还有市场,甚至喧嚣一时,但从总体和长远看,人们求真、求美、求善的心理诉求会越来越强。因此,那些揭示时代特点、给人以思想启迪和精神享受的节目会成为文化消费的稀缺品和人们心向往之的文化高地,从而形成“曲高”反而“和众”。相反,那些快餐、流星一类的东西反而会因为“曲低”而越来越“和寡”。

        应当肯定,享受娱乐、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娱乐、快乐能够调节心理、改善社会关系,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润滑剂”。但如果为了娱乐、为了快乐而把电视文化变成“感官总动员”、变成“喧嚣文化”、“嘻哈文化”,特别是流入低俗,就需要警惕。因为“感官总动员”和“喧嚣文化”、“嘻哈文化”只能打造“娱乐型社会”而非“思想型社会”、“公民社会”。而一个国家是不可能靠“感官总动员”来实现现代化的。

        不要以为低俗的存在是因为观众喜欢,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媒体的“稚化”,进而又把观众“化稚”。不少媒体人因为对许多事物缺少准确判断,在他们心里恐怕就虚拟了一个所谓的大众群体,并且认定这个群体是不喜欢精神思考、文化思考,而只喜欢嘻哈打闹的。正是媒体从业人员的这种“稚化”,低估了观众,以致用低俗的东西去绑架观众。

        就电视文化来说,目前存在两种必须重视的“两极”现象。一个是“去导向化”、“去价值化”的低俗现象,一个是与之完全相反的姑且把它叫做“虚高”现象,即调子很高,内容很空。如果说低俗是把导向、价值踩在脚下,“虚高”则是把导向举到空中,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空空洞洞,把导向当做符号、当做标签、当做躯壳,简单地搬弄政治术语,成为一种“表态文化”、“口号文化”。比如一些歌曲的歌词居然直接抄录文件语言、社论语言。表面看是高度重视导向,实际上根本说不上是文艺,更谈不上艺术感染力。

        正是由于低俗文化的盛行和主流文化的虚脱,当今的人们越来越难被文化打动、感动,其原因当然不是观众的水平,而是我们很少推出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东西。《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的激动人心绝不仅仅在于电影的故事与特效,而在于内在的思想表达。

        究竟怎样才能激活人们看似板结甚至麻木的心灵呢?古人讲“文以载道”。因此,如果罔顾“道”而一味求法、拜法、崇法,即只追求形式、场面、噱头,是无法打动人心的,故而有言“大道无术”、“大道至简”、“大巧若拙”。巴金先生说:“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显然,因为文化是要为人们提供一种正确看待自己、看待生活的态度和方式,因为文化的核心是思想、是精神、是情操、是理念,因为文化的本质在于用人类的高尚情操与精神去软化被物质硬化了的心灵,一句话,因为文化的使命在于化人,因此,只有从我们心灵里流淌出来的真善美的东西,才会被观众由心灵去收获。只有从美好的心灵出发,才能到达观众心灵的深处,引起心灵的共鸣。

        (作者为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