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26日 星期三

    为有源头活水来

    ——北京打造城乡一体化教育格局侧记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26日 13版)

        近日,北京宣师一附小与怀柔区长哨营中心小学签约,两校将采取“集体结对”和“师徒结对”的形式,就学校管理、学科教学、班级管理、课题研究等进行“传经送宝”和“传帮带”。近年来,北京为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多种措施加强农村教育,使首都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向京郊辐射,为京郊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13.6亿元:建设24所名校分校

        今秋新学期开学之际,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大兴实验学校举行了揭牌仪式。作为百年名校,实验二小的教学水平、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等在北京市名列前茅。

        据了解,北京市虽有全国最好的教育资源,但北京大部分地区为山区,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并不均衡。“十一五”期间,北京重点向农村学校、山区学校和基础薄弱学校倾斜,市级财政每年新增教育经费的70%用于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和培训农村师资力量。

        5年来,北京采取名校办分校、改扩建城镇地区学校、筹建农村寄宿制学校等措施,整合教育资源,在京郊山区新建、改建123所寄宿制中小学。在11个郊县建设了24所名校分校,总投资13.6亿元。即使在最偏远的乡镇,孩子们也能普遍享受到现代化的教育设施。

        “三免两补”:每年惠及40万学生

        家住通州区北苑街道的茅凯,今年考上了首都师范大学。由于父亲去世早,母子二人靠低保相依为命。9月初,通州区副区长肖志给茅凯送来了助学金。据悉,通州区今年有67名低保及低收入家庭子女考上大学,他们都获得了帮困助学救助金。 

        据介绍,在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基础上,北京市针对山区学生、城乡低保家庭学生、特殊教育学生、工读学生,推出了“三免两补”:免收杂费、教科书费、寄宿生住宿费,发放学习补助,每人每年300元;寄宿生伙食费每人每年1600元。这一政策每年惠及40万学生。

        顺义区高丽营镇的刘佳兴,今年以625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正当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的父母在为学费犯愁时,镇里奖励了1万元助学金。顺义区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顺义高度重视贫困家庭的教育救助工作,已连续多年将贫困学生的教育救助工作纳入区政府重要实事,不断提高救助标准,将救助范围由城乡低保家庭扩大到低保边缘家庭。今年顺义区共安排180万元专项助学奖学金。

        “绿色耕耘”:万名农村教师受益

        怀柔区实验小学田桂梅老师是幸运的。此前,她被选送到海淀区中关村一小,跟随北京市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田丽丽学习。在田老师的指导下,短短的半年时间里,田桂梅在中关村一小听课、参加教研活动、做教学设计,收获很大。

        其实,京城很多名校都有田桂梅这样的“编外教师”。为了提高偏远山区教师的教学水平,北京市开展百对城乡中小学“手拉手”活动,组织了103所城区名校与远郊区县农村学校结对,互派干部教师,共同开展教研活动,网上资源共享。

        为了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2005年,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每年选派1000名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一年,选派2000名骨干教师到农村兼职支教。2007年,北京又在全国率先实施了选派优秀大学生和研究生到农村支教,在待遇、落户、考研、保险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目前1300余名高校毕业生到北京13个区县的农村中小学支教。

        此外,北京还推出了专门针对京郊农村教师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每年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2000名左右,目前已有超过10000名教师受益;“农村教师工作室”,每年请500个农村教师到北京一些名校见习、学习、观摩,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本报记者 张景华 杜弋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