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军区空军某空防工程处——是两夺国家“詹天佑奖”和“鲁班奖”的一支国防工程“铁军”。组建50多年来, 这支“铁军”勇闯世界屋脊,汗洒南海之滨,足迹遍布祖国2/3国土,铸就的100多项国防重大工程,优质率均为100%。
12项纪录创造行业奇迹
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那年,该处受领某机场改装配套工程。为使装备按时进驻,上级要求必须在7个月内完工。
挖、填、碾、运土石70多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33万多立方米,相当于铺平180多个1米厚的标准足球场,正常需要两年才能完成。时间之紧前所未有,任务之重超出想象。军令如山,这个空防工程处处长吴和盛带领官兵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实行施工人员两班倒,机械设备连轴转,人均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3小时。这一仗,打得漂亮:创造了94天修建一条机场跑道的空军最高纪录;建成后的机场道面没有一丝龟裂,被评为全军优质工程一等奖。
面对光荣的业绩,工程处政委刘东豪很少谈及,他更愿意谈谈官兵为此所付出的牺牲。
总工程师陈福年,前妻因为感冒英年早逝,女儿年纪轻轻罹患肝癌,妻子不慎摔至骨折,而自己也常年为心脏病所扰,但始终无怨无悔地坚守在工程一线。
机械运输队三级士官张雷入伍15年来,回家不超过10次,难尽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和义务。
长期艰苦的施工环境,磨砺了这支部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守纪律”的团队精神,令其创造了200个有效工作日内,修建1个新机场和9个机场改扩建工程等12项施工纪录,被行业称为奇迹;工程处多次立功受奖。
32项新技术转化为战斗力
那年,为找到解决战时抢修抢建原材料不足的问题,他们向“再生混凝土技术”这一世界难题发起冲锋。
总工程师黄庆国带领一批年轻的技术骨干上百次往返于施工一线和实验室,采用优质粉煤灰和高效引气减水剂等新技术,经过800多次试验配比,终于使再生骨料达到设计要求,成功开发出“再生混凝土”新技术。这样,战时即使在电力、交通受到破坏,原材料不足的情况下,官兵们也可以就地取材,只需2个小时就可使受损道面、机场跑道恢复使用。该技术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
一次,工程处承建地质条件复杂、工期紧张的某指挥所工程建设。施工中,一切开第2个工作面,担任现场指挥的大队长钟伟春就“傻”了眼,他们遭遇了土层夹石层——建设业中最头疼的“五花肉”地质。如按原定计划作业,极易出现塌方,不但造成物质损失和安全事故,而且必将影响演习的顺利进行。钟伟春带领各方技术人员边攻关、边实验、边施工,创造性地提出“超前小导管”、“管棚支护”等新技术新工艺,攻克了这一技术难题,不但提高了工程质量,缩短了工期,还节约经费50多万元。总部领导视察工地时连说了“三个没想到”:没想到你们施工速度这么快、没想到施工质量这么好、没想到在这么复杂的地质条件下保证了安全。
不懈创新,铸就了一个又一个精品工程,也使该处走出一条提升工程质量与效益的新路子。近年来,他们完成58项军地重大工程,有34项被国家、总部和空军评为优质工程,有32项新技术新成果得到推广应用,一批科研成果获得全军科技进步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拉筋砼挡土墙”、“挤密砂桩法”、“衬砌台车被覆”等5项技术和工艺填补了国防工程建设空白,不仅节省大量经费,还取得了极大的社会效益。
160面锦旗诠释爱民之情
2009年4月,在赶往新疆吐鲁番新机场工地途中,一所破旧校舍引起该处领导的注意。二话没说,他们主动担负起学校援建任务,抽调技术骨干和装备,硬化操场、整治水沟、砌筑围墙、重修大门……经过一个多月紧张施工,整个学校焕然一新。官兵们还根据教学设施情况,为每个班级配置教学电脑,安装篮球架、乒乓球台等体育设施,配备了9万多元的教学用具和学习用品,购买了一千多册图书。得知学生阿迪力·吐尔地的父亲身患残疾,家庭经济困难之后,处长吴和盛到阿迪力·吐尔地家走访,为他送去学习用品和助学金,叮嘱他好好学习。学校交付使用那天,校园变成欢乐的海洋,全校师生载歌载舞,感谢共产党、解放军。
走进该处荣誉室,映入眼帘的是几十座金光闪闪的奖杯奖牌和160多面锦旗。奖杯与锦旗的背后,是他们服务百姓、造福群众的感人故事。
“我们到哪里,就要捐资助学到哪里、帮难解困到哪里,用行动传递党的温暖”,政委刘东豪深情地说。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该处迅速抽调精兵强将和机械设备,连夜冒雨抢修出一座长40米、宽6米的简易桥,打通了三沟村与彭州的“生命通道”,为后续抢险救灾创造了条件。面对山体滑坡和余震不断的危险,官兵们主动请缨,连续奋战6昼夜,在废墟上很快建起宽敞舒适的蓝天幼儿园和敬老院。
2010年初,他们自筹资金20多万元,从工期紧张的广西河池机场抽调力量,购买饮用水29吨,在车辆不能通行的情况下,组织“党员先锋队”肩扛手提,经过5个多小时艰难跋涉,将“救命水”送到遭遇特大干旱的受灾群众手中。
在工程处官兵看来,给钱给物不如指条致富路。50多年来,一代代“铁军”官兵早已把“建设一项工程、致富一方群众”理念融入血脉,贯彻到每一项工程建设中。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中,他们始终遵循“三优先”原则:优先使用当地建筑材料,为少数民族创造致富门路;优先使用驻地民工,为少数民族提供就业机会;在装备力量不足时,优先使用当地机械车辆,力争做到援建一项工程,使一方百姓受益。他们还把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创新的30余项新技术,无偿转让给当地的建筑企业和市政公司,使其所属施工队的工艺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近些年,他们修建希望小学4所,敬老院两所,“军民桥”2座,“爱民路”120多公里;出动官兵2万余人次,车辆8000台次参加抢险救灾,为灾区捐款380万元,捐物32吨,62名官兵与少数民族失学儿童结成捐资助学“对子”,完成西藏阿里机场、新疆乌鲁木齐、吐鲁番、贵州龙洞堡、昆明新机场等16项西部重大工程建设,为西部人民架起幸福桥、铺出“通天路”。(本报特约记者 李国文 通讯员 曾宝瑜 郭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