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0月23日电(记者张雁、薄洁萍)“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角,勾画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理论工作者深受鼓舞。”会议公报一发布,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的电话就打过来,话音中透着兴奋。如他一样,广大理论工作者认真收听收看新闻,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内容,纷纷表示要以全会精神为指导,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六中全会对我们理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期望,我既感到兴奋,更感到责任重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谢地坤教授第二天一大早便坐到电脑前,认真阅读起了全会公报。“感到兴奋,是因为党的这个决定赋予了文化建设极其重大而崇高的意义。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重视文化建设,比如‘枪杆子和笔杆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等提法,都是重视文化事业的佐证。但像这一次把文化建设和发展提到如此高的程度是从来没有过的,这标志着我们的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是理论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感到责任重大,是因为要完成发展和繁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历史使命,需要我们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融通中外,推陈出新,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相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邹广文看完全会公报,脱口而出了恩格斯的这句话,他说:“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文化建设并没有获得与经济发展相对应的国际影响。究其原因,与我们的文化自觉意识模糊有关。文化自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标志,六中全会立足于对全球化的时代发展和当代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对于中国文化发展与繁荣做出了诸多建设性谋划,这对于今后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邹广文还强调,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培育文化个性最重要:“正是这种内在精神及其个性,使该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形态,在世界文化之林展示出了独到的魅力。因此,我们应当尊重文化特殊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注重文化的积累,真正用文化来打造社会的个性、品位与风范。”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周丹对公报中强调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大为赞同:“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部中华儿女薪火相传、锲而不舍的奋斗史诗。它是中华民族的‘活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只有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全会公报中的这句话,对于在新形势下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根本意义。”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刘少杰教授说:“纵观历史,一个民族要想维持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努力实现文化的积极创新。而文化创新最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创新,只有不断实现思想观念、理论观点的创新,才能展开绚丽多彩的文化形式,焕发坚不可摧的文化力量。”
洪银兴教授也强调:“传统的优秀文化是靠创新来传承的。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能力,就不可能保存自己的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果不加以创新,就不可能有生命力。”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教授认为:“祖先留给我们的传统和文化,有这样和那样的不足,也需要与现代化步伐同步俱进。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文明,另一方面要学习和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和先进文明,不断实现文化创新。”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天津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张博颖研究员认为,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非常精辟。他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走向强盛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制约和影响着社会主义文化其他方面的发展进步。它对于当代中国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坚持和贯彻的,必须使它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用它来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针对当前出现的某些错误观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郭飞教授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各项工作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为此,我们理论工作者要善于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大力推进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要加强对社会上某些有较大影响的错误理论和错误思潮进行有充分说服力的分析与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