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来到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梨园郭村。
阳信素有“中国鸭梨之乡”的美誉,金秋十月正是鸭梨收获的季节。汽车徜徉在梨树的海洋里,尽管大部分鸭梨已下树,空气中仍飘着浓浓的甜香。马路两旁家家农户门前都堆满了橙黄的鸭梨,大卡车、小货车正忙着运送鸭梨出省、出国,人们脸上写满了丰收的喜悦。
梨园郭村以产鸭梨闻名,这里的梨树大多是150年以上的老树,梨的品种很多:早酥梨、绿宝石、黄金梨、黄冠……村里还有省“农民状元”朱万福的塑像,正是他改变了梨的结果期,由传统的五年结果提前到三年,增加了梨的产量。
马春花大妈正在查看她家的梨树,我们聊了起来。马大妈告诉记者,她家三口人,儿子26岁,在乡镇中学当老师,月收入2000多元;老伴在县农业银行当水电工,一月收入1000多元,还有养老保险。家里有三亩地种了梨,一年收梨两万多斤,收购价一斤8角钱,除去化肥、农药5000多元,雇人摘梨500多元,卖梨净收入1万多元。家里刚花了10万多元盖新房,准备给儿子娶媳妇。
“在哪买化肥、农药呢?”
“村里有直销点,打个电话就送来咧。”
“这么多梨,怎么运出去呢?”
“村里有冷库,有专门的人来收,咱的梨能卖到澳大利亚、新加坡咧。国家对老百姓好咧,想吃啥有啥,咱啥也不操心。”马大妈笑呵呵地说。
“你摘啊,随便吃,随便吃。”马大妈热情地招呼记者,“俺的梨后期不打药、不施肥,摘下就能吃。”记者盛情难却,爬上树旁的铁梯子摘下一个,咬了一口,真甜真香啊!
“这梨有的用纸袋套着,有的用塑料袋,为什么呢?”记者好奇地问。
“塑料袋见阳光,梨好吃。纸袋的光滑好看,但不见阳光,味道没有塑料袋的好。”
记者继续往梨林深处走,来到一家“农家乐”,金希花大婶正坐在树下选梨。
“‘农家乐’的生意好吗?”
“好着咧。每年4月县里过梨花节,六七天就能挣一万多元。梨树下能放20多张桌子,客人一拨一拨地来。”金大婶说起自家办的“农家乐”来了兴致,“俺娘家在八里庄,1988年俺23岁嫁过来,家里只有缝纫机、收音机,打小麦时才能吃上馒头。现在收入多了,啥都有了,俺还想在林子里盖个大亭子,让人在上面吃饭,看着下面的花。俺人老心不老,就想着搞好,想着让人们来了高兴。”金大婶笑呵呵地说着,脸上洋溢着对未来更加美好生活的憧憬。
本报记者 周华 本报通讯员 吴宝田 李雅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