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

    卡莱梅格丹公园忆沧桑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21日 08版)

        卡莱梅格丹公园位于贝尔格莱德老城西北角最高点,面对萨瓦河与多瑙河交汇处,分上、下两城,上城顶部和下城底层都有宽阔敞亮的绿地,独特古朴的石头建筑与自然风光浑然一体,是贝尔格莱德最大和最美丽的公园,也是见证贝尔格莱德的沧桑兴衰、曲折历史的重要文化遗产。

        考古学家在卡莱梅格丹遗址上发现新石器时期人类居住的痕迹。据史料记载,古罗马人利用其良好的战略地位在那里建立了第一个城堡,并修建了一个小镇。公元5世纪,匈奴入侵时摧毁了城堡。到中世纪早期,匈奴又对那里的土著部落包括斯拉夫人进行大屠杀,并将小镇命名为贝尔格莱德(白色城)。公元11世纪,多瑙河上建立了拜占庭边界,贝尔格莱德—卡莱梅格丹成为重要的军事据点,在城堡顶部的瞭望哨卡,能将从水路上来的敌人尽收眼底,为守城军队准备战斗赢得时间。1389年奥斯曼帝国军队在科索沃战役中击溃塞尔维亚人,到15世纪末全面征服、吞并了塞尔维亚,从而对塞尔维亚开始了长达5个世纪的统治与奴役。1521年夏天,奥斯曼军队打到贝尔格莱德,发现卡莱梅格丹不仅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风景非常秀丽,称其为“沉睡之山”。土耳其语的“卡莱”是“堡垒”之意,“梅格丹”则是“战场”,卡莱梅格丹由此而得名。1717年奥地利人到来,情势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贝尔格莱德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建设工地。根据尼古拉·多扎特·莫雷斯的设计,卡莱梅格丹开始了大规模的重建和扩建。1739年,奥地利人又把贝尔格莱德输给了土耳其人。经过长期斗争,塞尔维亚人终于在1867年推翻了奥斯曼帝国统治,土耳其军队撤退时将贝尔格莱德—卡莱梅格丹的钥匙交给了二度执政的塞尔维亚王米哈伊洛·奥布雷诺维奇一世。1890年,塞军事当局决定将卡莱梅格丹移交给贝尔格莱德民事当局,于是卡莱梅格丹开始有计划地由军用城堡转为城市公园。1905年,园区开始扩建,新增了茨维耶塔·祖佐里奇艺术馆、动物园,修建了从顶层通往底层的石头台阶。1912年,建筑艺术设计家梅斯特罗维奇以塞尔维亚摆脱土耳其统治为主题,在“特拉集耶”广场设计了一个纪念喷泉,池中心有五根圆柱,寓意塞尔维亚被土耳其人奴役了五百年。1928年纪念一次大战胜利10周年之际,“胜利者”塑像被安置到卡莱梅格丹圆柱上。1931年,公园里又竖立了许多文人骚客的纪念碑。

        如今,卡莱梅格丹既是一座古堡,更是历史博物馆、艺术殿堂、音乐厅、剧院、动物园、幼儿园、美食城。如果你沿着城堡的通道或小道漫步并仔细阅读一路上的碑文,你就会被带到过去的时光隧道,感受那里发生的事情,解读许许多多历史名人轶事,如诗人米兰·拉基奇、约万·杜齐茨、久拉·亚克西茨,作家拉多耶·多玛诺维奇,作曲家斯蒂文·莫克兰亚茨等。通过几座木桥,你可以看到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天文台以及许多画廊。公园里的一尊青铜女塑像是为了感谢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友谊和帮助而建立的,而最突出的“胜利者”塑像矗立在卡莱梅格丹公园面向萨瓦河的最高点,是贝尔格莱德最著名的地标建筑之一。连那个不起眼的枯井也不要小瞧:它是充满神秘色彩和装载许多城市传说的古罗马时代的水井。

        可以说,历史造就的卡莱梅格丹公园是塞尔维亚民族的摇篮,难怪当有些中国人称其为土耳其公园的时候,塞国朋友会说:“错!那是我们自己的公园。”

        (本报贝尔格莱德10月20日电 本报驻贝尔格莱德记者 戚德刚)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