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为山里娃娃建“名校”

    ——云南楚雄创新山区学校布局调整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19日 16版)
    在农村,乡镇学校条件的些微改善都会让山里孩子兴奋不已。练玉春摄影

        教育均衡,是关系社会公正公平的事业。为农家孩子山里娃创造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更是我国农村地区逐步城镇化过程中一项历史性的教育使命。

        兰国仙的一顿早餐

        “学校的饭菜好吃吗?”记者问。

        “好吃!”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民族中学初一13班的女生兰国仙很礼貌地回答,带着一点害羞的笑。

        “你在学校吃饭花了多少钱?”

        “从开学到现在,两个星期,我花了50元。”她回答得很细致,还是笑着。

        “你早餐花多少钱?”

        这个简单的问话,却让兰国仙犹豫了,最后略带哽咽地回答:“我不吃早饭。”

        “为什么?”

        “没有这个习惯,我要为妈妈省钱。”

        13岁的兰国仙很健康,云南山区常见的健康的棕黑色皮肤,亮亮的额头,大大的眼睛,衣着干净而朴素。

        和同学们不大一样的是,兰国仙的父亲早年过世,是妈妈独自把她拉扯大。

        和南华民族中学的其他1079名学生一样,兰国仙又是幸运的。她和她的同学们是这所刚刚落成开学、将成为全县教育龙头的县级“名校”的第一届学生。

        两周前,兰国仙在妈妈的陪伴下,从距离县城220多公里之外的兔街镇兔街村搭乘公共汽车,从上午7点半到下午2点半,耗时7个小时才赶到学校。中途,妈妈带她下车吃饭,一个炒肉、一个青菜、一碗米饭,兰国仙吃得非常香,因为妈妈忙于农活不善于做饭,也因为她不必就近进入条件较差的兔街镇中学,而是要到那所崭新的、还没有落成就已经引得全县人羡慕的“名校”。

        远远地看见崭新的校园,妈妈对兰国仙说:“这学校真好呢!你自己要用功!”

        兰国仙很用功,已经是语文课代表,而且很多老师都知道她:“这孩子,懂事!”

        在见到兰国仙之后第二天早上6点半,记者找到她,“逼着”她一同去食堂吃早餐。懂事的兰国仙跟着记者去了,慢慢地吃着1.5元的米线。

        “小丫头,在免除学费、书本费并补助食宿费后,妈妈的压力会小很多。你自己要爱惜身体,早餐很重要的。”

        兰国仙听了,笑得很开心:“叔叔放心,我以后会吃早餐的。”

        “天堂小学”的一节课

        在南华县里的规划中,兔街镇中学在此后几年会逐步撤并到其他学校。学生和教师会在民族中学、附近仍旧保留的乡镇中学间分流。

        而天申堂初级中学是目前全县10个乡镇中学中已经完成撤并的一所。目前,天申堂初级中学并入了全县最好的乡镇中学——沙桥中学,天申堂初级中学的校舍,也就成为天申堂小学的所在地。

        天申堂小学原来的校舍就在200米外的小山坡上,目前还有一二年级的学生就读,剩余的一部分校舍已经成为学前班的教室,县、镇还计划利用多余校舍举办幼儿园。

        即便搬入了中学校舍,当地人仍然愿意并经常把天申堂小学叫做“天堂小学”。

        紫艳兰和罗春凤就是这所“天堂小学”三年级1班的孩子。他们的课间活动也真像是进了天堂一样——搬入初中校舍的小学生们,看一切都新鲜、气派。课间的他们真像放飞的鸟群,群山间的校园里全都是他们的笑声和闹声。

        上课铃响起,鸟群飞进了教室。每个教室里又规规矩矩坐好了三十来个孩子。

        紫艳兰和罗春凤混在她们的同学中,不再分辨得出来。

        王新龙老师拿起语文课本,在黑板上写下“《登天都峰》”。一个手势,孩子们敞开嗓门,带着方言的腔调,虽不标准但却整齐地朗诵开来:“登—天—都—峰!”

        从他们身边的窗户望出去,没有天都峰,只有因为距离而变成灰色的群山,但却真是层峦叠嶂、清新秀丽。

        校长们的一本账

        作为南华县沙桥中心学校校长,窦正勇有这样一本账——在两年前,全镇学校47所,其中包括很多一师一校的教学点。全县学校布局调整后,全镇设一所中学、14所乡村完全小学,服务于全镇的19个村、219个村民小组、34832口人。

        “集中办学,对村民会不会不方便?”

        “现在与以前不一样。老百姓对教育最大的要求在于质量。而且,交通、通信、通讯条件远远好于以前,农民子女减少、经济条件好转、国家两免一补政策落实,搞好布局调整、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县乡镇一级的‘名校’,时机很好。”

        “以前,我们的教育经费分散到各个完小、村小,甚至一师一校的教学点,就像撒胡椒面。”一边说,窦正勇右手五个指头捏起来做了个搓撒的动作。

        “前一段,我们集中申报了学校危房改造资金和一些项目资金400万元,要还像以往那样每个学校分一些,最多给每个学校修几间教室,这些教室还会随着农村人口外移而闲置浪费!但是我们集中起来,就为中心学校修建了科技楼、教学楼、宿舍楼。你说,哪种用法更划算?”

        看来,窦校长并不需要答案。

        因为教学质量好,沙桥初级中学是全县唯一保留的乡镇初中,对于学校布局调整,校长余荣也有自己的账本——

        全校有3个年级1475名学生,73位教师中有6人考到新的民族中学,初一年级有157人去民族中学,现有初一学生526人。

        “这对教学质量有影响吗?”

        “不会。我们的教师是稳定的,学生数少了,师生比更高,条件好了,质量有保障。”

        一个有力证据就是:并入沙桥初级中学的天申堂初级中学办学26年中只有两个孩子考入县里最好的高中——南华一中。而去年并入沙桥之后第一年,就有3名学生考入南华一中。

        基层县的一盘棋

        不管是因懂事而舍不得吃早饭的兰国仙,还是搬入初中学校上学的“天堂小学”的学生紫艳兰和罗春凤,也不管是窦正勇或者余荣校长。他们都因为南华县学校布局调整,而与新成立的服务于山区孩子的“名校”——南华民族中学关联起来。

        站在还未完全完工的南华民族中学校园,南华县分管教育的副县长毛发金和县教育局局长吕品都深知学校来之不易:

        “这里原本计划建县政府大楼,几经修改,215亩依山傍水的好地皮让给了教育,只有1.5亿元财政收入的国贫县要拿出1.2亿元修建一所新中学,难度可想而知。我们坚持,为的就是让我们山里娃娃接受优质教育。”

        和南华县一样,楚雄州的很多基层县,都在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新建一所民族中学;带动乡镇的初级中学逐步撤并,利用各项国家优惠政策,让山里娃逐渐走出山村,进入城镇;空闲出的乡镇初中校舍经检查维修后用作乡村小学的校舍;小学校舍就拿出来办幼儿园。这样,只需要新建一所民族中学,就可以把乡镇中学、乡村完小、村小和教学点做整体战略布局调整,盘活全县教育资源,并因资源相对集中而培育出更多优质学校,最终,让山里娃享有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都能进入“名校”,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带来的实惠。

        临近的姚安县也在规划着同样一盘教育棋局——姚安民族初中、姚安民族高中、姚安教师培训中心正在姚安县城位置最好的一片平坝上施工建设。

        “我当年是18岁考上大学才第一次进县城,从县城去昆明,才知道县城这么大,省城这么大。我们不能让山里娃娃还和我们当年一样!要为他们创造优质学校,为他们创造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让娃娃们进城长见识,家长也会跟着长见识,县里的经济、社会都会有进展。做好教育,就是做好社会。”曾任楚雄州教育局长、现任姚安县委书记的李自云这么解读基层县的教育棋局。

        本报记者  练玉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