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路高歌猛进的“南宁速度”到财政收入连续多年位居全区之首,从便捷高效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到建设“中国绿城”“中国水城”的实际行动,从“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到遍布社区村屯的“百姓小舞台”……南宁,正尽情地向世人演绎着广西“首善之区”的动人姿态。
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成为南宁的主旋律时,一种“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的城市精神,也已经在这片沃土上成长、开花,犹如智慧之炬,引领着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铿锵前行!
植根民间的精神火种
“何大娘,在家吗?我把米给您捎来了。”在南宁望州南社区,陈培新又给邻居何莲芳送大米来了。此前,陈培新看见何莲芳年老多病,就主动上门,自告奋勇地“包干”了她的全部家务,买米买菜、洗衣做饭,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望州南社区上演。虽然这里是一个拆迁户集中、人员构成较为复杂的老社区,居民生活并不富裕,但邻里间却洋溢着血浓于水的互爱情谊:有把别人事当自家事、尽心尽责为居民谋福利的社区干部,有常年免费替人治病的老中医,有十几年来细心呵护花草的老人护绿队……他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能帮就帮呗”。
“能帮就帮”——衣食住行能帮就帮,求学就业能帮就帮,扶贫济困能帮就帮,大事小事能帮就帮,能帮一点就帮一点,这一发端于望州南社区的朴素的守望互助精神,如今在南宁已经蔚然成风,好似一弯清泉,轻轻淌过每一个南宁人的心田,滋养着绿城这一方沃土。
在南宁,有一位军转干部的名字时常被人们所想起,他叫朱传波。曾经,他以个人房产为抵押,借来380多万元挽救濒临破产的企业,但在企业扭亏为盈后首先想到的不是还钱,而是给职工兑现拖欠了数月的工资;他曾经婉言谢绝了200万元的高薪“挖角”;因过度劳累,他患上了严重的肾病,每天背着透析用的液体和输液导管,坚持开会、布置工作和外出检查……
就这样,15年来,3次临危受命,朱传波辛勤劳动、默默奉献,让一个又一个“烂摊子”企业柳暗花明,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我只是想让职工过上好日子,一天比一天更好。”
正是这种“敢做善成”的坚毅品质,激发着绿城干部群众与时俱进、敢于拼搏,奋勇争先。一个又一个“朱传波”不断涌现出来: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好战士黄胜新、“中国杰出青年卫士”黄振磊、“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韩素云、“全国见义勇为模范”谢芳秋、“全国诚实守信模范”牙高峰……他们,如同一座座丰碑,挺起了这座城市的精神脊梁。
如果说,“能帮就帮”是南宁人用团结协作、互助互爱、和谐共处的品质凝聚而成,那么,“敢做善成”内涵中的胆识、智勇与大气,则是“能帮就帮”精神的深化和升华。这两颗植根在民间的“精神火种”,一言做人,一说做事,两者完美交汇、相得益彰,从市民的个体追求上升为南宁塑造城市品质的核心理念,成为了邕城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2007年7月2日,南宁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发出学习望州南社区“能帮就帮”精神的号召。2010年7月1日,市委、市政府再次向全市发出学习朱传波“敢做善成”精神的号召。从“能帮就帮”到“敢做善成”,诠释了南宁作为广西“首善之区”的精神成长,铸就了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南宁精神”。
融入绿城血脉的精神共鸣
在南宁人心里,“能帮就帮”和“敢做善成”绝不只是苍白空洞的词汇,这两者源于生活,始自这座城市的主人翁——千千万万的“南宁人”的实践。因此,“能帮就帮、敢做善成”作为一种城市精神,甫一提出,迅速得到广泛认可和积极响应,成为激励南宁人锐意进取与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
“南宁的最美之处在于人之美,在于能帮就帮的城市之美。这种美是城市的灵魂,浓缩于市民之中‘能帮就帮’的点点滴滴……”北京某金融机构的管先生在给南宁市委、市政府的感谢信中这样写到。去年底,管先生到南宁出差,不小心将手提包落在酒店的大堂里,包里有现金、电脑、重要证件和他潜心10多年的研究成果。当南宁人毕先生辗转把包完整地交给他时,他执意要给酬金,可毕先生却坚定地婉拒道:“南宁人‘帮得就帮’,怎么能收酬金呢?”
每年的中高考,你会在南宁看到一辆辆挂有黄丝带的出租车在学校间来回穿梭,这是出租车司机自发组织的爱心送考活动。“能帮就帮,看到他们准时走进考场,我觉得很幸福。”连续七年参加爱心送考活动的司机苏庆龄笑着说道。如今,这项从首府南宁启动的“爱心送考”公益活动,已发展到广西12个城市,成为一道靓丽的流动风景线。
在公共汽车上,市民总会主动给老人、小孩让座;在每年的“两会一节”中,洋溢着微笑的志愿者们总能给你带来宾至如归的感觉;在宾馆和饭店里,工作人员细致贴心的服务总能让你畅心如意……一幅“能帮就帮”的城市文明画卷已在南宁铺展开来。以青年志愿者协会、党员义工队伍、爱心小分队等为主的志愿服务体系,人数达到了70多万人,“哪里有需要,他们就出现在哪里”。
“能帮就帮”,成就壮乡首府淳朴友善的人文环境;“敢做善成”,也在滋润着这座城市的灵魂。这种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争优创先的“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胸襟气魄,顺应了南宁这座区域性国际城市走向世界的步伐,也为南宁建设成广西“首善之区”敲响了铮铮鼓点!
46岁的李冬兰,是邕宁区蒲庙镇一个平凡农妇,从1985年开始自主创业,先后引进美洲牛蛙、美国鹧鸪、法国朗德鹅等珍稀动物养殖,均以失败告终。可她却并未放弃,凭借智慧和毅力,在山区里干出了许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人工驯养野猪,并收获成功。
富起来的李冬兰,组织村民成立了野猪养殖协会,无偿提供养殖技术、仔猪等,带领群众走上了致富路,现在,协会每年销售野猪近万头,会员平均收入达3.13万元。有人对她说“你要不是把这么多精力放在协会上,早赚够钱不用干活了”,而李冬兰却回答:“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
网友“绿城记忆”在南宁一著名网站评价她:“李冬兰敢为人先、带民致富,用智慧和汗水带领乡亲闯出幸福之路,这正是‘敢做善成’精神的生动体现。”
发展之魂,力量之源
发展与变化,是一座城市永恒的旋律。
作为一种有特质的城市精神,“能帮就帮,敢做善成”早已融入南宁血脉,成为其发展之魂,力量之源。在这股翻腾涌动的内生力量的推动下,南宁产生了核裂变般的爆发力,沿着超常规的发展轨迹,创造了一个个“南宁速度”。
南宁保税物流中心,从获批到预验收仅用了288天;南宁新地标广西体育中心,其主体育场从桩基工程施工到主体育场1至7层主体结构封顶,花了不到10个月;世界首座大跨径斜吊拱曲线桥梁南宁大桥,集合了国内桥梁建设史上多项第一,南宁人建造这座大桥仅用了5年时间……
有这样一组数据,2010年,南宁全市财政收入达到300.88亿元,占全区财政总收入的24.49%,年均增长24.5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83.02亿元,年均增长32.52%。截至今年上半年,南宁全市财政收入达191.96亿元,同比增长26.9%;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均超过2008年全年总量,再创历史新高。
还有这样的一个事实,据统计,南宁全市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用了55年,突破200亿元用了3年多,突破300亿元仅用了1年多,“十一五”期间,仅用5年时间就实现了财政收入翻番!这一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南宁人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换来的,也是“南宁精神”最真实最生动的体现。
“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的南宁精神,凝聚的是人心,激励的是斗志,改变的是面貌,树立的是新形象。
不曾忘记,从 2007年至2010年间,南宁先后经历了冰冻雪灾、洪涝灾害、世纪大旱的侵袭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南宁人发扬“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精神,挺直脊梁,迎难而上,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攻坚战。
不曾忘记,在历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南宁人用“能帮就帮”的热情服务,“敢做善成”的周密组织,为八方宾朋搭建起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平台,如今,“南宁渠道”已成为推动中国-东盟多领域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机制。
不曾忘记,南宁人以打造广西“首善之区”的“精、气、神”,护城、兴城,建设自己的家园,收获了“一城双璧”的硕果:2007年捧走全球人居领域桂冠“联合国人居奖”;2009年再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成为迄今为止我国第一个同时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和“全国文明城市”的省会城市。
城市精神与发展环境建设“珠联璧合”,也让南宁的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升,吸引来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根据国家统计局南宁调查队对400家企业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企业对南宁投资环境的评价排名位居广西首位。此外,南宁还相继获得“浙商最佳投资城市”、“中国最佳粤商投资城市”称号和“2010年度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