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

    文化中国发展报告⑩黑龙江篇

    龙江唱响文化“大戏”

    《 光明日报 》( 2011年10月18日   12 版)
    “哈尔滨之夏”期间充满活力的文艺演出
    具有浓郁东北特色的文化艺术品
    集天下冰雪艺术精华于一园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活泼质朴的东北大秧歌

        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

        ——迟子建《泥泞》(迟子建:黑龙江漠河人。著名女作家。现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曾三次获鲁迅文学奖、一次获茅盾文学奖)

        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人难以有所作为,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地方难以实现发展。

        文化以“文”化人,在龙江人眼中,文化不仅仅是事业,更是精神的化身。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文化改革的号角已然吹响,如何在新时期造就大文化,为3800万人民提神、铸魂?龙江的文化发展给了我们新的启示。

    文化富民 产业活了

        2010年9月20日哈尔滨香格里拉酒店会场内,柔和的灯光将“黑龙江出版集团重大合作项目签约仪式暨转企改制周年庆典”的字样映衬得格外显眼。参会人员面带笑容,这喜悦源于对黑龙江出版集团改制一年后频创佳绩的肯定,也是对2010年集团利润增长78%的认可。

        如果不改革,企业的日子不好过,职工的生活更是难上加难。

        截至2011年9月,黑龙江省142家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7631个事业编制完成核销。体制内10家出版社、104家新华书店、7家电影公司、1家电影制片厂全部完成转企改制,14家国有文艺院团、23家非时政类报刊和5家地方新闻网站完成转企改制。

        黑龙江省近几年文化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全省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10亿元,比2005年增长159.3%,人均创造增加值6万元,是2005年的2倍。面对斐然的成绩,省委书记吉炳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从大文化去找题目、做文章,开辟出一块新的天地来。”

        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后,是全省成功推进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好,关键在于领导重视、精心组织。从高规格领导机构的设立,到省委领导班子的“身先士卒”,龙江大地,一种断学习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效廉表示,要突出优良学风建设,把学以致用、推动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学习成果在转化上见到实效。

        如今的龙江文化产业,一片活水。大庆市、鸡西市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创造了全国几个“第一”,被称为“牡丹江现象”;生活报传媒集团整合地市都市报,开创了全国先例;哈尔滨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转企改制很彻底;省杂技团打造的冰上杂技特色品牌,在全国一枝独秀。

    文化育民 精品多了

        2010年9月,吉炳轩在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就发展文化产业问题举行集中学习时强调,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在文化经营中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化风育人,播撒文明。

        从艺术界具有很高地位的“北大荒版画”,到哈尔滨市平房区的动漫生产,从呼兰区萧红文化的打造,到阿城区金源文化的开发,黑龙江的地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蝶人们集体的吟唱在侧台响起,他们的身影如同鬼魅的影子一般,随着灯光渐渐投放于纱幕之上……”这是刚刚获得第二届国际音乐节国际音乐剧最高奖的大型音乐剧《蝶》中的场景。这部由哈尔滨松雷集团着力打造的大型原创音乐剧将龙江文化带入了世界文化的殿堂。

        “蝶无论飞多高,它的根始终在家乡。”松雷集团董事长曾庆荣如是说。作为中国最北端的边疆省份,龙江文化从诞生的那一刻就带上了浓重的地域色彩,海伦剪纸、绥棱黑陶、望奎皮影、北林风筝、安达书法、庆安版画,“一地一品”的文化模式逐渐形成。

        近几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成为社会的共识,龙江涌现出一批反映民族精神和时代气韵的优秀文化作品,大型话剧《王殿海》就是其中之一。

        “爷爷、爷爷……”智障女孩面对王殿海老人的塑像声声呼唤——6月29日,能容纳600人的哈尔滨话剧院座无虚席,以真实人物事迹改编的大型话剧《王殿海》在这里举行首场演出。演出结束后,抚顺社区群众代表、78岁的党员服务队成员马朝文擦拭着泪水说:“看到话剧,仿佛王殿海又回到我们身边,我们非常想念王殿海老哥哥,也必将接过王殿海无私奉献的大旗。”

    文化惠民 百姓乐了

        文化是百姓的“精、气、神”。哪里文化建设得好,百姓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哪里的人民整体素质就高,幸福感就强。安达市安虹街道鸿牛社区居民吴凤梅回忆起这几年社区文化活动的发展颇为激动:“我今年64岁了,和社区的其他老年人每天活跃在社区的广场上,欢歌笑语不断,心情格外舒畅,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十一五”期间,在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程中,黑龙江始终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高效、惠及全民”的原则,把文化惠民工程做到实处,让百姓享受到了更多的文化实惠。

        记者在一个周末走进了巴彦县西集镇综合文化站。

        活动室里,十几位老人正在唱歌;图书阅览室里,几个人正在挑选或阅读书报。西集文化站站长田广玉自豪地告诉记者:“通过建设图书室、阅览室等文化活动场所,居民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都得到了提高,去年年底,俺们西集镇综合文化站还获得了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联合颁发的基层文化馆(站)图书馆(共享工程支中心)先进集体的称号。”

        西集镇的文化建设,只是黑龙江省“十一五”期间推出各具特色的文化惠民工程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00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46个,各级各类博物馆116个,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722个,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文化设施网络。

        谈及黑龙江省文化惠民政策所取得的成就时,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效廉欣喜地说,保证人民群众基本权益和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是我们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责任,要坚持政府主导,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本报记者 朱伟光(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