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

    无锡锡东新城:

    坐依高铁引资源成就无锡创造

    《 光明日报 》( 2011年10月17日   10 版)

        随着京沪高铁的建成与开通,沿线23个城市都利用高铁优势谋划未来的发展,一时间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等纷纷崛起。而地处长三角腹地的江苏无锡市,在京沪高铁沿线城市中最早动起来“依站建城”,建设锡东新城,力争“三年成形、十年成城”。

        无锡市委书记毛小平告诉记者,无锡市委市政府将无锡自觉纳入“长三角经济圈”未来的整体发展考虑,借京沪高铁建设的东风,打造锡东新城,目的就是使之成为无锡未来的商贸中心,来承接上海、北京等地的辐射,吸引长三角区域的高端资源,以新城的建设带动“无锡制造”向“无锡创造”转型。

        一核两翼,构筑新城“骨架”

        京沪高铁建站无锡锡山区,在锡山区区委书记朱爱勋看来,这是个“以站兴城”、创新发展不可多得的契机。

        无锡高铁站商务区管委会副主任周维科告诉记者,两年来,锡东新城投资近4000万元,目前已完成了核心区城市设计、综合交通规划、水系规划、九里河景观规划、地下空间利用规划等五大类29项规划。

        在高铁商务区,一道从地底延伸到地面的公路引起了记者注意。周维科说,这是由日本团队设计的江苏省内首例、国内领先的“地下环路”,全长2.1公里,“春节期间开通后,新城30多个小区的居民通过地下车行系统,便可从地下停车场直接驾车驶入无锡东站,大大缓解高铁商务核心区的地面人车通行矛盾。”

        此外,新城还累计投入3600万元,基本建成了“两横两纵快速路、五横六纵主干道、六横九纵次干道”的交通骨架网路。目前,以搭建总体框架、完善交通体系、塑造重点区域、提升整体环境、改善市政功能为主要内容的锡东新城规划体系全面构建完成。

        优选产业,夯实发展之基

        新城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产业和资源的支撑。锡山区区长陆志坚认为,要构筑新城发展的竞争力,必须优选产业,重点发展,培育能抢占未来发展先机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

        位于羊尖镇的无锡经济技术开发区机械高铁装备产业园内,无锡盾建重工制造有限公司1号厂区车辆进进出出,异常繁忙。“设计验证已经完成,行车、立车都安装到位,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机今年年底就可以下线了!”董事长王茂告诉记者,盾构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地铁隧道专用施工机。

        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负责人陈建清说,开发区作为新城建设的“两翼”,是锡山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依托服务外包园、生物医药园等六大产业园,开发区形成了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生物医药和商贸物流等优势产业,并成为长三角瞩目的“台资高地”。

        无锡高铁站商务区管委会主任周文栋告诉记者,高铁商务区作为锡东新城建设的核心区域,优先发展总部经济、金融服务、国际社区等现代服务业,为锡东新城构建商务圈、汇集高端客流。如今,建设仅两年多,锡东新城的商业价值就已被看好。国内知名房地产品牌碧桂园入驻高铁商务区,红豆集团、长庆油田、运赢物联等总部项目也纷纷落户。

        改善民生,群众与新城同建同享

        “早上到广场舞剑,晚饭后到广场上扭秧歌、跳舞!”家住云林街道长大厦的社区居民包叙芬高兴地说。随着锡东新城建设的推进,规划范围内的私房拆迁,使得农民成为新城居民,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跟城里人“一个样”。

        “依站建城,为的是发展经济,更是为了让百姓生活幸福。”朱爱勋说。高铁站商务区把生态规划放在重要位置,依托区内的山水资源和生态优势,48万平方米的锡山湿地公园、九里河、芙蓉塘景观带将于明年建成,翠屏山休闲生态园、白丹山康体休闲园也将于明年启动建设,为入住者营造一个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绿色城市。

        在锡东新城的中心地段,记者看到高标准建设的两个大型安置小区山韵佳苑、水岸佳苑已具雏形。为妥善安置拆迁农民,高铁商务区两年投入超过40亿元,建设安置房达220万平方米,其中70万平方米已交付并完成安置。今年年底,还将会有121万平方米安置房交付使用,7400多户农民将搬进新楼。

        锡东新城10平方公里核心区域,将通过城市建设、产业培植、人口集聚等一系列布局,十年后全面建成开放式、国际化、生态型的现代化新城。

        本报记者 苏 雁 本报通讯员 李 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