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

    文化中国发展报告7 江苏篇

    江苏 文化支撑经济转型

    《 光明日报 》( 2011年10月17日   09 版)
    桨声灯影秦淮河(资料图片)
    江苏省演艺集团演出季之《秋之韵》 (资料图片)
    被誉为中国最美声音的“苏州评弹” (资料图片)

        弹词、苏昆、苏剧、吴语吴歌的珠圆玉润使我迷失,我真怕听这些听久了便不能再听得懂别的方言与别的旋律。也许会因此不再喜欢会讲已经法定了推广了许多年的普通话——国语。

        那迷人的庭园,每一棵树与它身后的墙都使我倾倒,使我怀疑苏州人究竟是生活在亚洲、中国、硬邦邦的地球上还是生活在自己营造编织的神话里。

        ——王蒙《苏州赋》(王蒙:著名作家,曾为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副主席)

        作家毕飞宇凭长篇小说《推拿》获得江苏历史上第一个茅盾文学奖;

        电视剧《老大的幸福》、《你是我的幸福》先后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收视率高居榜首;

        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上,江苏53件作品获奖,其中金奖3件,超过前十届所获金奖总和;

        在第三届书法“兰亭奖”评选中,江苏所获创作奖名列全国第二,理论奖名列全国第一……

        如今在江苏,文化不仅是“台”,也是“戏”。文化精品集聚群发,文化事业空前繁荣,文化产业生机勃勃,接连上演的文化“大戏”成为了江苏交出的漂亮答卷。

        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这是一幅穿越百年时空的唯美画面:身着古代精美服饰,打扮靓丽俊逸,嘴里唱着吴侬软语的昆曲戏剧人物,搭上了城市飞驰的地铁,古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碰撞出绚烂的火花。

        昆曲的蓬勃发展只是江苏文化体制改革成效的一个缩影。早在2008年9月,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旗下的出版社即全部完成转企改制,实现了集团的整体企业化。

        新体制不仅为江苏文化产业开辟出全新的发展空间,更使其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巨大活力。近五年来,全省文化产业连续增长速度超过30%;2009年,实现对外文化贸易进出口总额937.8万美元,贸易顺差达137.6万美元,江苏文化产业开始赚外汇。

        截至目前,全省文化产业投资规模超过3400亿元;江苏六大文化集团总资产合计477亿元,净资产达276.9亿元。

        大投入、快增长的态势使得文化产业成为助推江苏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数据显示,2004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GDP比重的1.72%,2009年则占到了3.1%。

        “站得高,方能看得远。江苏文化建设应着力实现‘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三强’目标。”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道出了文化强省建设的真正内涵。

        经济转型升级中的文化支撑

        纵观江苏经济发展的数次转型便会发现,伴随着每一次的经济转轨,文化软实力的支撑作用总是不可或缺。那么文化到底能为经济做些什么?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显著标志。”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新力坦言,“文化可以吸引人才,文化可以改变观念,文化可以创造投资环境,文化可以创造财富。”

        在经历多年的发展后,江苏经济进入了弯道转轨时期。从“金山银山”到“绿水青山”,往日“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现象早已荡然无存,文化再次成为江苏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

        “文化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托和支撑,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举措。”对此,罗志军书记深有体会。

        文化硕果群众享

        夜幕下,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农民休闲广场挤满了老少村民。大人们满脸喜悦,孩子们奔走相告。

        一个个精彩节目轮番登场,一阵阵掌声此起彼伏,一张张笑脸热情洋溢,而这只是江苏营造“15分钟文化圈”成果的一个缩影。

        如何让文化发展的硕果惠及普通百姓,是江苏领导一直思考的问题。从2005年开始,江苏财政每年投入1亿元资金送文化下乡,着力营造“15分钟文化圈”。据了解,2010年江苏省演艺集团在县及县以下基层农村演出达2822场,占演出总场次53%,农村观众总人次超过140万。 

        近年来,江苏在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的同时,不断加大文化经费投入。

        “十一五”期间,江苏财政文化体育传媒支出321.2亿元,年均增长24.6%。三年来,南通市累计投入4亿多元,建成公共服务中心1500多家;无锡已实现市、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100%“全年无休”。在三大省属文化场馆率先免费开放的基础上,江苏目前已有300多个公共文化设施向公众免费开放,并争取于年底前在全国率先实现“四馆一所”全免费。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季成林

        大事记

        文化发展足迹

        ●2003年7月 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新华发行集团、南京广电集团被列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江苏演艺集团、新华发行集团改革实施意见,全力推进两大集团改革。

        ●2006年9月 省委省政府召开会议部署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制定下发《江苏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

        ●2006年11月 省委省政府召开文化建设工作会议,提出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江苏的决定》、《江苏省“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及规划。

        ●2008年5月 江苏新华发行集团和海南新华书店合资组建海南凤凰新华发行有限公司,成为全国首家跨地区战略重组的出版发行企业。江苏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挂牌运营,全省广电网络整合取得实质性进展。

        ●2009年7月 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对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作出部署。

        ●2009年8月 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在南京召开,江苏经验引起全国关注。

        ●2010年7月 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文化产业振兴若干政策的通知》。

        ●2011年3月 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建设“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省的建设目标,把文化建设工程列入全省重点推进的“八大工程”,并进行安排部署。

        ●2011年5月 全省提前全面完成中央规定的改革任务。江苏省及所属13个地级市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

        文化发展足迹

        文化发展七大亮点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文化事业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正在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江苏文化发展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建设的地位在不断提升 认知的程度决定了工作的力度。从江苏这几年的发展看,江苏省委省政府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真正把文化建设摆到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位置上。1996年提出了全省文化建设的目标,到2006年,省委省政府又提出了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文化建设规划,鼓励文化创新,从体制机制上给予保障,真正把文化建设纳入到全面建设更高小康社会目标体系和社会发展的考评体系。

        文化建设的投入在不断增加 五年里,全省的财政文化支出年均增长25.1%,高于同期财政一般预算平均21.3%的增幅,文化事业总投入323亿,比“十五”期间高出很多。设立了两个亿的文化资金,20个亿的文化发展资金。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完善 在载体建设上实现了两个全覆盖:一个是文化设施的全覆盖,全省实现了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室覆盖所有行政村;二是广电网络的全覆盖,现在全省已经全面实现了村村通,有线电视用户达1800多万户。

        艺术生产成果不断涌现 五年来,江苏把艺术生产的发展作为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大力推动艺术生产,涌现出一批很好的作品,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奖励;去年以来,江苏创作生产的影视剧《十月围城》、《老大的幸福》等产生了较大反响。 

        文化产业快速增长 从2004年起,江苏文化产业每年保持了25%左右的增长速度,到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了1065亿,占GDP的份额超过3%,首次突破了千亿元大关。全省各个地方规划建设的文化项目总投资额达到了3000多亿。 

        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进展 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江苏坚持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目的,坚持以人为本,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到目前为止,全省经营性文化事业改革已经完成,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体制改革基本完成。

        文化品牌的影响越来越广泛 江苏着力打造文化品牌,通过品牌活动的开展,极大增强了江苏文化的影响力。(郑晋鸣)

        数字与事实

        江苏重大文化工程

        文明素质提升工程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人文精神建设;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六项工程”、30件实事的落实,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六大工程”;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实施“新农民服务工程”。

        精品创作生产工程 “五个一工程”建设以现实题材为主,推出一批弘扬主旋律,体现多样化,具有江苏特色的优秀电影、电视剧、戏剧、歌曲和文艺类图书。组织实施“江苏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舞台艺术精品、“凤凰文库”出版等重点工程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一批代表江苏文化形象的重点文化设施,全面实现“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目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县有分中心、所有乡镇有服务点的目标;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实施“农家书香”工程,完成全省行政村全覆盖;发展流动舞台车和流动图书车等文化设施。

        文化产业促进工程 重点发展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游戏动漫、广播影视等九大文化产业;按国家有关规定,引导社会资本有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

        文化惠民工程 “送书、送戏、送电影”到农村,每年为经济薄弱地区乡镇集中招标采购图书1万元,送演出不少于4场,每个行政村一月放一场电影。

        文化人才的培养 实施“五个一批”人才培养计划,启动“艺术名家工程”,重点培养“五个一批”人才以及一批起骨干和支撑作用的中青年拔尖人才。

        此情此景

        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在流行地区,苏州评话俗称“大书”,弹词俗称“小书”,总称“说书”。苏州评弹有说有唱,评话通常一人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苏州评话的传统书目有《三国》、《隋唐》等50多部。评弹在清乾隆时期就已流行,大致分为陈(遇乾)调、马(如飞)调、俞(秀山)调三大流派,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又不断出现继承这三位名家风格,且又自成一家的新流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