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16日 星期日

    民族复兴的文化动力

    ——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述评

    《 光明日报 》( 2011年10月16日   01 版)
    10月12日,在山东博兴县店子镇耿郭村,戏剧演员和当地农民进行互动交流。 新华社发(陈彬摄)

        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当代中国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与一个世纪前的那段历史对话。在这些纪念辛亥革命的文化盛宴中,长影集团领衔出品的电影巨制《辛亥革命》尤其耀眼——长春电影制片厂这个“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在经历市场经济的冲击和长期徘徊后,作为全国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这次聚集了国内外电影制作与发行的25家单位共同起航,回归重大历史题材影片拍摄领域,将《辛亥革命》打造成一部具有广泛影响力、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商业价值的鸿篇巨制。

        长影重现辉煌!

        可以说,没有文化体制改革,就没有长影集团今天的生机焕发;没有文化体制改革,也没有中国文化今天的繁荣发展。

        八年前,当党的十六大吹响文化体制改革的进军号时,许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这场改革的意义与价值,因为与经济体制改革不同的是,文化体制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在八年的探索和实践中,人们才对这场改革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加深。

        过去30多年,经济增长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当中国经济以年均10%的速度跃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经济奇迹时,人们却发现,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与经济地位极不适应:在中国制造的物质商品大量出口时,中国制造的精神产品出口却少之又少,当我们输出电视机时,却没能输出内容和价值观,中国出版业更是以1:10的巨大外贸逆差刺痛了每个渴望民族崛起的中国人;当我们的孩子看着日本的机器猫和美国的米老鼠唐老鸭长大时,日本和美国的电视台却没有播出过一分钟的中国动画片,每个关心民族未来的中国人都心怀忧虑;当经济领域的一些大企业已跻身世界五百强时,我们的文化企业却拿不出一个名扬世界的品牌代表,每个文化人都不能对这种刻骨铭心的遗憾释怀……

        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有着5000年厚重历史的中国,在新时代,怎样把丰富的文化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变成中国人的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怎样把灿烂的中国文化传达给世界?

        长期以来,制约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相混淆,政府统包统揽。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束缚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公共文化服务短缺,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文化消费不平衡,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在广大农村,基层群众存在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文化活动少的状况;而在城市,一亿多农民向城市转移,在辛苦奔忙、赚钱谋生时,面向他们的文化服务几乎是一片空白……

        面对这些差距和不适应,文化体制改革不可逆转、非改不可,“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文化体制改革需要决心,更需要找到突破口。

        自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文化发展实践上的一个重大创新就是厘清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路清晰起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路径也拨云见日:一手努力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手壮大文化产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

        八年来,公益性文化事业方面,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已基本建立,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2006年文化方面财政支出685亿元,2010年达到1528亿元,年均增长22.2%;

        “十一五”期间,国家累计安排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超过200亿元,其中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是“十五”时期的8倍;

        中央财政分别为村村通、西新和农村电影放映三大惠民工程安排专项资金96亿元、110亿元和27亿元,基本解决了农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难的问题……

        八年来,文化产业更是放开手脚,迅猛发展:

        “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速,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万亿元,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国有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取得决定性进展,截至2011年6月底,全国共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4000多家,核销事业编制18万个以上。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任务如期完成,全国出版发行、电影电视剧制作等领域基本完成全行业转制;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和非时政类报刊社改革,是今明两年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

        同当年经济体制改革打破“铁饭碗”一样,文化体制改革也涉及数以万计人员的身份转换。因此,有人曾质疑,文化体制改革是不是“甩包袱”,也有人担心企业身份的待遇差别。但打破“铁饭碗”并不是改革的全部,转换身份也只是改革的一个环节。关键的是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要焕发新的活力,实现新的发展。

        作为北京市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2004年1月,北京儿艺完成股份制改造,从原来的事业单位彻底转为公司法人,实现了惊人的飞跃:演出场次增长了7倍,总收入增长了100倍。

        此外,各地通过推动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兼并重组、整合资源,使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涌现出一批大型文化企业……

        曾经靠吃“皇粮”生存的事业单位开始面向市场,“事业人”变成了“企业人”,为什么这场涉及数十万人的“转企改制”能波澜不惊、平稳实施?因为文化体制改革借鉴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改革的经验,在改革中坚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结合文化体制改革的实际需要,中央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20余个政策文件,基本涵盖了改革发展的主要环节,各地也因地制宜制定出台了一大批地方性支持政策。

        由此看出,这场自上而有的文化体制改革有着缜密的制度安排,这场改革不是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全面的制度设计;不是小打小闹,而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启动了文化建设的动力。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一个民族,只有文化体现出比物质和资本更强大的力量,才能造就更大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展体现出文化的品格,才能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不仅能够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奇迹,而且也一定能在不断发展和繁荣的进程中,让中华文化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在和平发展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

        (本报记者 张玉玲)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