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14日 星期五

    一位奥地利“老村官”的故事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14日 08版)
    图为老乡长诺伯特在家里接受采访。 本报记者 方祥生摄

        从蒂罗尔回来已有数日,但诺伯特·约丹——奥地利西部山区一位老乡长的音容笑貌却一直萦绕脑海。诺伯特是1978年当选乡长的,每届6年,已6次连任,迄今干了34年。

        故事还要从他为何要竞选乡长开始。诺伯特说,当乡长最重要的是要为村民办事,处事要公正。他竞选乡长的主要原因是看不惯前任处事不公的做法。他所在的赛尔莱乡,位于蒂罗尔州山区,平均海拔近千米,有70家农户。他1978年参加竞选时,全乡有60%的农户不通路。他的竞选口号是“户户通马路,家家通电话”,主张关心农家的需求,为年轻人提供培训机会。当年,他以54%的得票当选。现在,户户通路、通电话的目标早已实现。乡里还建了小学、幼儿园、养老院、公墓等设施。目前,他在积极筹备两个大项目,一是要建一个多功能活动馆;二是与邻近的7个乡合作,在流经当地的梅腊赫河上建一个水电站,计划2014年建成。

        诺伯特说,当乡长30多年,最大的挑战是经济产业的转轨。他走马上任时,乡里还有7家餐馆,有鞋匠、铁匠、裁缝等,但随着现代化进程,许多传统手工艺已无法生存。另外,由于地处山区,农家的土地都不多,山坡地只能种草养牛,当地牧民要维持目前的生活水平,需要15公顷草场、40至50头牛。

        诺伯特年轻时曾当过伐木工、收奶工。上世纪70年代之前,当地梅腊赫河的水质很好,赛尔莱乡有“因斯布鲁克的洗衣店”之称,全乡有60家农户为城里人从事洗衣生意。后来,由于洗衣机的普及,他们失去了这个收入来源。随着城市生活的变化,他们利用山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发展旅游,吸引城里人到农家过周末。最多时,每年有5万人来乡里过周末。但去年只接待了8000人,主要原因是搞农家游的人年龄大了,而年轻人不愿意接着做。现在的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做工,各种职业都有。诺伯特有6个孩子,大儿子在保险公司卖保险;二儿子是木匠,自己开了个公司;三儿子学电脑,在施瓦洛奇水晶公司上班。大女儿是税务顾问,二女儿是幼儿园老师,小女儿是糕点师。以前,因为交通不方便,只能到邮局、铁路部门上班,现在乡里的人在哪个行业都有,也有当教授、搞艺术的。

        这种择业的变化,对乡政府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年轻人外出上班,乡里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这些年,乡里新建了全日制小学,今年又新建了幼儿园,聘请了专业老师,让那些在外面上班的年轻父母在家门口就能将孩子托付给有专业经验的老师。他们还与邻近的7个乡共建了养老院,目前有70个床位,计划在3至5年内再扩建30个床位。乡里已有360人超过60岁,有70人超过80岁。随着年轻人外出就业和人均寿命提高,让每一个老人安度晚年,已成为乡政府工作面临的新挑战。赛尔莱几乎没有工业,乡里的财政收入约三分之一来自个人所得税等税收分成,三分之一来自联邦和州的项目拨款和人头事业费,还有三分之一来自乡里征收的土地税、工商税、狗头税及水费、垃圾处理费等各种服务性收费。 

        诺伯特强调,当乡长就是要为村民办事。上一次选举时,他以67%的得票率当选,这是对他的最好回报。现在,他已将自己的农庄交给大儿子打理,自己可以有更多时间关心乡里的工作。

        (本报维也纳10月13日电 本报驻维也纳记者 方祥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