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14日 星期五

    朴散徐来 物雅于正

    王亚雄、徐徐、高振宇漆艺陶艺的探索与创新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14日 09版)
    徐徐
    高振宇
    掇只壶(徐秀棠先生题刻,清水紫砂泥)徐 徐
    西施壶(朱泥)徐 徐
    葫芦对壶(徐秀棠先生题刻)徐 徐
    如意三足壶(紫泥)徐 徐
    白瓷绘青花杯组高振宇
    三足玉泉(顾景舟题刻)徐 徐
    莲瓣壶(清水泥)高振宇
    玉匏提梁壶(紫泥)高振宇
    天香阁提梁壶(清水泥)高振宇
    方卓壶(清水泥调砂)高振宇

        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精髓,展示当代漆艺陶艺创作的优秀成果,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协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作为支持单位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中心王亚雄、徐徐、高振宇三人展”,将于2011年10月16日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与观众见面。

        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艺术科研机构,汇集了中国当代各个艺术门类的一大批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60年来,在艺术科学研究领域的各个学科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新世纪以来,艺术创作更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科研、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三足鼎立”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一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艺术研究院于2005年11月成立了艺术创作研究中心。

        艺术创作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汇聚了一批全国艺术专业创作人才,形成了一批可以产生国内外重要影响的创作群体力量。目前,艺术创作研究中心设有艺术创作研究室、陶瓷艺术研究中心、数字动漫艺术创作研究中心、艺术品鉴定委员会办公室4个部门;拥有创作研究人员26位,特约研究员14位;创作门类包括书画、文学、演奏、作曲、表演、漆艺、陶艺、舞台美术设计及艺术策划等多个方面。成功举办了多个高层次、高水平的书画和陶瓷艺术展,召开专题研讨会、开展系列创作教育活动,向艺术界和社会公众展示了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在艺术创作方面的重要成果。艺术创作研究中心紧密围绕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中心工作,将艺术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有机结合,探索开展各种内容形式的创作研究活动,逐步提升艺术创作水准,为我国艺术科研与艺术创作的整体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中心王亚雄、徐徐、高振宇三人展”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的举行,是“201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系列展”的第六个展览,展览集合了艺术创作研究中心的王亚雄、徐徐、高振宇三位艺术家数年来的探索和创新之作。

        王亚雄的艺术创造涉猎广泛,包括家具、茶器、酒器、文玩、书籍装帧、首饰设计等方面。在他的这些作品中,观众既能够读懂艺术家所执着的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也可以体会到他对自然、对生命和对现实生活真挚的热爱。他的勤恳苦干、锐意进取不是想要证明什么,而是在探索中国工艺的伟大传统与现代中国人现实生活的最佳契合点。中国工艺从来都是为了中国人更美好的生活而创造的,这个真理在王亚雄的所思所行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徐徐、高振宇两位艺术家专攻陶艺创作,他们的创作过程从无到有、从一团泥到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均以艺术家多年的文化修养、精妙的造型构思和过硬的专业技术作为保证。在与泥土建立关系的过程中弥散着想象的源泉,在无限的创作空间里漂浮着灵感的律动,在与前辈大师形成的上下关系中建构着自己的面貌。所有这些由于有了手的参与而发生了变化,一切真实的情感伴随着手工的过程被注入作品之中。同时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没有过度的装饰,遵循法度,含蓄、内敛、温润,又勇于突破,这些要素是他们人品、气质的自然流露。这些要素和气质比盲目的创新更为重要。这一切都来自于“茶”的精神,来自于他们在茶陶——紫砂艺术方面的深层次的探索,并将这种文化的精神发扬到与我们现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陶艺器皿当中。

        今天,在这个后工业化时代,作为一个传统手工艺者,如何将其作为参照,并与之拉开距离,其间的距离越大,其中的理论和学术的意义也就越大。这不仅是一个文化策略的问题,也是一个文化选择和价值观的体现,更是一种艺术家主体性立场的彰显。当我们面对这三位艺术家的手工作品时,吸引我们的可能不仅是精湛高超的技艺和材料本身所带来的审美体验,而且我们从中发觉了一种本土传统文化在面对全球化挑战时所爆发的勃然生机。这生机宛如一种动力支撑着我们寻找自己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中华传统文化基因传承者的责任担当。这基因不仅存留在他们手中的现实器物里,更存留在每个人的心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