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老,人人都会老,养老问题古已有之。但如今,我们面临的问题却前所未有:1999年开始的老龄化,在十几年后的今天终于展现出了威力;上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逐步导致现在的“421”家庭面临养老困难,今后几十年我国将一直面临老龄化带来的冲击。针对这些问题,今年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要持之以恒,努力让全体人民老有所养。”
近些年,政府在养老问题上下了不少功夫,各地给贫困老人的补贴、免费服务上来了,各种形式的养老机构也建起来了,整个养老保障体系也在摸索中初步成型。但现在来看,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似乎还是比较严峻:独生子女无力支付双方老人的养老花费,空巢老人现象在城乡也越来越普遍,有些独居老人死在家中无人知晓,确实触目惊心。总理强调:“中央要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地方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宁肯少上几个项目,也要确保这方面的支出。”有总理的呼吁和提倡,我们相信各级政府肯定会继续“发力”养老事业。毕竟,老龄化不是小事,应对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必须做足准备,既要建立综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还要逐步形成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
国外经验显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是构建养老服务体系的两个方向,要构建综合性的养老服务体系,必须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顾为依托、机构供养为补充。这三个方面,都需要政府提供足够的支持。中国传统的观念是“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亲子之间,有天然的柔情,这是政府取代不了的。但居家养老并不是说政府就可以撒手把老人推给子女,其实居家养老的关键,是要保证社区照顾的支撑作用,这些具有公共性质的社区服务机构和人员资源,正需要政府通过投入、机制和行动来保障。
机构养老,不是说建了大量的养老机构就万事大吉。政府不惜投入建了高级的养老机构,如果运营和收费低不下来,最终还是只有高收入人群才能住得起。结果,花大家的钱,为少数富人养老,这是不应该的。有个关于北京、上海的研究说,如果全靠政府来投入,平均一个老人的养老设施要十几万,一年运营要两三万。但如果政府给补贴,引导社会资本进来,两三千就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所以,作为政府,要关注的是中低层收入者的养老问题,建设层次合适的养老机构,通过免费和补贴,把本来住不起养老院的老人接进来。至于高端的养老服务,只要放开,民营资本必然会进来,这样,整个社会的资源都会为应对老龄化和养老问题做贡献。
机构和家里,养老有了地方,但应对老龄化,归根到底还是要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有了养老保障制度,养老才有经济保证,才能做到有备无患,才能使社会发展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够有效应对老龄化带来的要持续几十年的影响。今年在北京举办了全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部署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经验交流会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并加快新农保试点进度。有了这两个制度,老有所养,实现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