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京杭运河,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十二五”时期,既是大运河航运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又是我国推动运河申遗的关键期。作为面向知识界的中央党报,光明日报对大运河的发展十分关注。为此,我报近日在济宁举办了“京杭大运河发展高端对话”,航运界主管部门负责人及权威专家共同参与,围绕运河经济、运河文化、运河旅游、运河航运等四个议题深入探讨了“十二五”运河的发展之路。现刊发高端对话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舟车临四达之衢,商贾集五都之市”。曾几何时,以济宁为中心的鲁南地区,得力于运河漕运,成为我国经济文化最为繁荣之地,并形成独树一帜的“运河文化”。此次选在山东济宁举办京杭运河发展高端对话有着特殊意义。
“十二五”,既是大运河航运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又是我国推动运河申遗的关键期。今年初,国家出台了大力发展内河航运的总体部署,“提高京杭运河通航能力”已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同时,运河申遗各项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目前,我国已有35个城市联合进行京杭大运河申遗工作……如何处理新时期运河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如何科学有序地推进运河航运?如何让运河发展惠及沿线百姓?
围绕这些问题,运河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对话与交流。对话邀请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何建中担任主持人,交通运输部、山东省委省政府以及山东省交通运输厅、济宁市交通运输局对本次高端对话给予了大力支持。
运河经济:转型发展“新引擎”
目前,许多运河城市正在依托运河经济实现转型。运河对沿线经济发展有着怎样的促进作用?沿线如何抓住运河经济发展的机遇,促进区域经济的腾飞?
济宁市委副书记、市长梅永红:济宁内河资源丰富,是京杭运河流经最长的城市,中段纵贯全境长达230公里。运河的开通和航运的兴盛曾带来济宁空前的经济繁荣,为其赢得了“江北苏州”的美誉。目前全市内河航道里程达到1100公里,拥有各类船舶1.1万余艘,从业人员20万人,年完成水路运输货运量4400多万吨,货运周转量达到200多亿吨公里,占到了全省内河水路货运总量的70%以上。作为运河沿线的重要接点城市,我们将抢抓重大机遇,强化重点举措,把加快发展内河航运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建设民富市强新济宁,打造区域发展新高地提供强力支撑,增创新的优势。
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副巡视员王明志:内河航运以大宗散货为主,内河的技术经济条件保证了大宗散货为主的运输格局。在内河水运发展的整个体系里,京杭运河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千年的运河换了新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沿江经济带的形成以及沿江经济区的交流保证了华东、华南地区的经济建设。在“一纵一横两网”的格局中,京杭运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纵向联合通道,联通了长江,打通了南北的交流。
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调研员邱其璋:当前,京杭运河的水运离建设现代化的内河水运体系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基础设施环节。目前,京杭大运河发展面临着非常好的形势与机遇。“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国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时期,发展低碳经济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内河水运。
中国社科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院长傅崇兰:建设京杭运河山东段经济带的思路是,以航运业为龙头,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交通通信网络为平台,建成黄金水道航运带;以现有城镇为基础,船闸、港口、开发区、煤田、矿井为核心,结合城市化进行布局,着力发展工、轻、农牧业,形成沿运工业聚集带;同时积极发展商贸、通信、饮食、住宿、休闲、娱乐等服务行业,以较快的速度形成沿运商贸带,三带叠加,形成京杭运河山东段经济带。
运河文化:保护发展需协调
大运河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名胜博物馆”,其历史遗存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加快推进大运河的申遗工作。新的历史起点,如何协调运河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阙维民:运河遗产保护首先要强调京杭运河中国的特色。二是承认京杭运河的历史与现状。三是保护京杭运河的环境。四是抢救京杭运河的历史遗产。五是弥补京杭运河残缺的遗产。六是挖掘京杭运河非物质遗产,包括历史档案、变迁、保护的现状等。
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祁正卫:运河是一部读不尽的历史和文化,它体现了沟通包融的特色、兼容创新的特色、人水和谐的特色。维护运河的健康生命是时代文明和延续文化的必然要求,为此,在南水北调建设中和打造沿运新兴城市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要加大沿岸治污的力度,保护沿运调蓄湖泊,增加沿运的湿地,全面树立保护大运河健康生命的意识。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张广汉:河道遗产的保护要根据遗产的特点,探索与一般文物不同的保护办法。采用岸线分类保护的方法,可以有利于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有利于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提高大运河沿线项目审批管理的效率。建议相关部门尽快研究出台不同于《文物保护法》但适合于大运河这一新的文化遗产类型的大运河遗产保护条例,使相关部门能够依法协调解决大运河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中国社科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杜金鹏:大运河是少有的“活遗产”,大运河保护利用的重要目标,应是促进城乡建设,推动经济发展,走保护与利用“两利双赢”道路。首先要确立整体保护意识,其次,要有创新意识,采取多学科结合,充分利用最新科技手段,把最现代的保护与展示手法与最古老的大型运河遗产紧密联系起来。同时,要把大运河保护利用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运河旅游:稀缺资源要用活
大运河水系绵延数千里,纵贯南北,构成独特的自然风情,孕育出浓郁的线形文化景观。如何以运河发展为契机,推动沿线城市运河旅游的发展?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大运河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遗产廊道。维护一个连续完整的大运河是遗产保护、历史知识普及、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教科书,可以成为东部地区新一代旅游经济的大动脉。大运河是城市稀缺的生态基础设施,是城市生态安全与居民休憩的战略新资源。大运河途经中国东部人口最密集、城市化程度最高、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因此成为连接城市与区域生态网络,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建立市民休憩空间的战略性资源,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
浙江省港航局局长戚步云:京杭运河的发展应该是一个统一的体系,不是矛盾的。旅游开发、生态保护在建设过程中与航运开发是共同的,在运河航道的建设中要加强对运河遗产的保护,注重生态航道的建设,改善运河文化遗产的生存条件,做到保护与发展共赢。
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冯刚:大运河是稀缺资源,要用科学的办法用好用活。首先,要从大旅游大文化的角度来开发旅游产品;其次,要突出特色,讲求效益。运河经历千年变迁,古迹不少,但成型的建筑不多,有的地段景点多一些,有些地方已经改道,情况不同,开发建设也不能照抄照搬。运河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能只局限于运河本身,要注意与周围县市资源很好地结合。
运河航运:全线复航应创新
今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参加国家内河高等级航道“十二五”建设启动仪式时提出,“十二五”国家将大力发展内河航运。目前航道发展中面临怎样的形势,存在哪些困难和挑战,我们又该如何处理运河航运发展、运河经济发展与运河文化保护的关系?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苏国萃:京杭运河黄河以北段复航具有很强的综合效益,它可以充分发挥水运的优势,推动黄河以北的京杭运河沿线区域经济发展。为了促进京杭运河黄河以北段复航,我们希望国家对京杭运河全线复航工程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尽早将京杭运河黄河以北段的复航建设纳入我国的内河航运发展的总体规划,同时进一步加大对京杭运河黄河以北段航道建设的投资力度。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港航局局长刘福臣:研究黄河以北段的复航问题离不开这两个字——一个“运”,一个“河”。“运”就是需求的问题,“河”就是水的问题。现在,水的问题解决了一部分,这就是运河和调水的河道结合起来使用。黄河以北段,这个地区离沿海的港口相对比较近。我建议黄河以北段复航的问题可以跟海河联运结合起来。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航道局党总支副书记张鸿飞:现在,运河建设最大的困难是资金严重不足。我们的资金来源,一是交通运输部补贴,二是省财政补贴,三是交通运输厅支持,今年把这些资金的渠道来源累计起来,可以达到40多亿元。但从现实需要看,依然存在十几亿元的资金缺口。航道是公益事业,补贴资金跟我们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缺口。
济宁市港航局局长高潮:目前的支流航道承担着重大的货运量,但由于支流航道的航道等级低,碍航桥梁较多,发展压力也很大。同时,这些支流航道的建设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按照有关文件的规定,主航道由国家投资,支流航道由地方投资,但地方财政有限。因此支流航道建设还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
本版照片由济宁市交通运输局提供 (本报记者 冯蕾 李慧)
链接
“十二五”全国内河水运总投资逾2000亿元
来自交通运输部的最新消息,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国内河水运建设总投资将超过2000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倍。
在本次高端对话上,交通运输部副部长高宏峰介绍说,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当中,内河航运具有比较优势,投资少、不占地,特别是在当前的发展条件下,内河航运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然而,内河航运发展相比公路、铁路、海运、民航来讲,速度依然相对迟缓,是我国交通运输体系中的一个短板。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发展的意见》,交通运输部将举全行业之力,全面完成“十二五”时期内河的目标任务。一是制定内河航运“十二五”规划,要进一步加大对长江、珠江、京杭运河等内河航道建设和整理的力度。二是要加大内河航运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三是推动内河航运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航运效率和发展水平。四是规范市场行为,建立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