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12日 星期三

    “农村变没变,先要看用电”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12日 04版)

        为广大农民送足电、送好电,是国家的大政策。日前,记者赶赴宁波市宁海县越溪乡的王干山村,采访电力进村带来的变化。

        这个小山村,有95户人家,却是宁波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青山碧水、稻浪花香,一排排新楼房依山而立,远处的大海烟波浩渺。吸一口山风,沁人心肺。

        来到村办公大楼说明来意,村支书王有序笑道:“农村变没变,先要看用电。电力管大事了!2008年以前,全村每月总共交电费300元,2011年每月达到近万元。”“如今,咱是响当当的宁波市新农村示范村和文明村。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和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让咱致了富!”

        用电多少与致富有什么关系?记者产生了疑问。“走,带你转转,咱们边看边说!”王有序说道。

        走着,看着,王有序说着电气化改造的事:“2008年前,王干山村人干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家活,100多亩水田、300多亩山田,要养活300多人。山路弯曲,乡校遥远。每到晚上,大人们早早入睡,仅开一盏电灯给孩子们做作业用,并不是村民不想看电视,不想上网找信息,而是线路差,电压低,电视图像不清,上网老断线。那时,王干山村穷得是清水锅里捞汤——一清二白,人们出门见客都抬不起头。”

        “宁海供电局真是把咱放在心上。2008年,宁海供电局投入60多万元,把村里的电路彻底改造了一遍,把低电压改为高电压,为每家安装了新电表,还安装了一台100千伏的配变器。这一下,王干山村成了电气化村。改造后,电有了,也稳了,信息通了,一些技术知识也能在网上沟通,大家的心也活了。有人办养猪场和养鸡场,有43户村民承包海塘养对虾、青蟹和蛏子。现在人均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有了钱,农民纷纷建起新楼,配置家用电器,日子一片红火。这两年,村里建起敬老院、文化活动中心、办公大楼,投入140万元开辟了旅游区,去年还承办了县里的跳鱼节哪。”

        随老王走进一栋三间两层的小别墅,这是村民王大叔的家。“您盖这栋房子花了多少钱?”“10多万。现在咱村家家都住这种小别墅。多亏搞了电气化改造,我们现在比的不是房子多大、钞票多少,而是比生活质量高不高。”

        踏进村里的果园。主人潘国成是几十公里外的桃园街道冠庄人,三年前来这里投入数百万元办了150亩果园。“我为什么离开家来这里,自然条件好不说,用电环境优越、线路可靠是最大的保证。”潘国成的果园里种了猕猴桃、金桃、柑橘、大枣、白枇杷等22种水果,成了全县闻名的“百果园”,来采摘、购买的客人络绎不绝。今年5月,越溪供电营业所的小草服务队又专门为果园架设了几百米的喷水线路。

        养鸡场主王友其、对虾养殖户林高成等讲道,电力给他们带来了财源,也带来了科技和文化。王有序说:“有农村电气化和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作后盾,再过五年,王干山村将建成宁海最大的山村风光旅游区,扩建近千亩的对虾养殖场,营造上千亩的有机果园,建立近千亩的红豆杉基地……”

        正说着,王有序的手机响了,县里的旅游局来电话说,明天有一批舟山的客人要来观光。

        (本报记者 王小润 本报通讯员 张跃镪)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