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11日 星期二

    职业教育要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

    ——访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马长世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11日 06版)

        记者: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升格高职不到八年,却已自主研发了13种实验实训设备,被推广到清华大学、天津职师院等全国108所院校。你们学校申请知识产权28项,在全省高职院校中排名靠前。同时,为企事业单位服务的横向科研项目完成了60多项。今年6月28日,学校又成立了“制造技术创新研究所”,为“苏州智造”服务。这种强烈的创新意识从何而来? 

        马长世:苏州近年来的发展令世人瞩目,它在全国发达地区中率先打破了简单的经济规模叠加的发展模式,通过新兴产业的培育加速城市转型发展。我们感觉到,职业教育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紧跟区域转型升级的步伐,依靠自身创新释放活力,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与区域发展保持“同频共振”,提高为苏州本地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才能彰显自身价值并保持生命力。

        记者:今年8月,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被确定为江苏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成为全省市属院校成功入围的两所高职院校之一。学校的发展定位有没有因此而调整?

        马长世:目前,苏州正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由“苏州制造”向“苏州智造”转型。紧跟苏州产业转型升级的这一步伐,借助建设省级示范院校这一契机,我们确立了“立足苏州本土,培养专门人才;紧跟转型升级,提升技术能级;定位先进制造,突出创新特色;扩大研发平台,助推中小企业”的学校建设思路,通过“八个项目”的建设,3年内,力争将学院建设成为先进制造类专业特色鲜明的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

        记者:职业教育要做到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关键是看有没有一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师资培育方面,苏工院有哪些举措?

        马长世:学院发展的关键在人才,创新的关键也在人才。没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不可能办成一流的学校,也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在未来三年,我院将投入2000万元用于人才引进和师资培养,大力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推进教师队伍的“职业化、工程化和国际化”。

        记者:高职院校的一切创新,归根结底是为了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苏工院如何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马长世:首先要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以机械、电子等苏州区域发展所需的4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为载体,建立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推行教室、实训室、创新工作室“三室”学习和到企业识岗、习岗、顶岗“三岗”实践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其次,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专门开发《创新学》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搭建创新平台,三年内我们将与企业合作成立14个研发机构,每个研发机构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在此基础上,成立学生创新工作室,指定一部分有经验的老师担任导师,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选拔部分学生参加项目研究,力争进入创新工作室的学生毕业时都能拿到一个发明专利。

        另外,我们将素质教育纳入教学全过程。将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整体设计,构建知识、素质和能力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同时,创新人文素质教育载体,举办“人文素质讲坛”、开设“吴文化传承实践课堂”,充分发挥各类社团组织的自育功能和凝聚功能,促进学生人文知识的提高和人文素质的转化。借助“吴文化传承与实践基地”和“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所”,让地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在文化的浸润中激发学生创新力。

        (本报记者 苏 雁 本报特约记者 李 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